说起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你的脑海里会浮现什么样的画面?
是慈眉善目、天庭饱满的 " 证件照 ",还是面如弯月、深目长颊的 " 芒果脸 "?
明太祖朱元璋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正如这风格迥异的画像,世人对他的评价喜忧参半、褒贬不一。
5 月 18 日," 洪武时代——明代南京历史文化遗产特展 " 在南京市博物馆开展,作为 5.18 国际博物馆日南京主会场的重磅展览,分 " 平定四方 "" 开国气象 "" 洪武遗产 " 三个单元,通过 210 件(套)文物展现了朱元璋的 AB 面。
洪武 VS 兴文
走进展厅,一排排大小不一的火铳夺人眼球,彰显这位开国皇帝的年号名副其实——洪武。
火铳是啥?是世界最早的金属射击火器,问世于元代,在元末朱元璋建立明朝的战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据策展人胡学捷介绍," 史书记载,朱元璋在打陈友谅的时候,就采用了火铳和冷兵器相结合,因为火铳射程比较远,就是远近结合的战术。"
展厅中陈列的第一件火铳便是 " 兴化卫 " 铭文铜手铳,造于洪武五年,黑褐色的铳身十分光滑,铭文写着 " 兴化卫安字壹伯陆拾号 / 长铳筒重三斤九两 / 洪武五年九月吉日宝源局造 "。
同样造于明洪武五年的 " 羽林左卫 " 铭文铜碗口铳格外吸人眼球,它的铳身体有碗口粗,呈现出铜绿色。" 相比其它手铳来说,它的体积更大,后面放火药的弹药室空间也更足,可以放的火药更多,威力更大。" 胡学捷说。
展厅中的 " 大块头 " 还有沐英墓出土的铜喇叭、铜号,高度都超过一米。" 古代打仗击鼓进军、鸣金收兵,铜喇叭和铜号也能传递军令。" 据胡学捷推测,这组铜喇叭、铜号应该在战争中使用过的,因为其它功臣墓中很少会出土这种大型的军号类器物,可能和墓主的生平有关。
△ 铜号
作为打天下的开国皇帝,朱元璋的 " 武力值 " 必然在线,但是他也并不是人们印象中的胸无点墨。
展厅中展出了部分 " 御制皇陵碑 " 拓片,明皇陵是朱元璋为父母兄嫂修建的,碑首写着 " 大明皇帝皇陵之碑 "" 孝子皇帝元璋谨述 "。
△ " 御制皇陵碑 " 拓片
" 暂戍和州,东渡大江 " 讲述朱元璋渡过长江,攻占集庆(南京)的经过。" 倚金陵而定鼎,托虎踞而仪凤凰 " 概括了金陵虎踞龙盘的形势。
" 文章是他自己写的,措辞、文采都挺好。" 胡学捷还重点介绍了正在展出的朱元璋行书《大军帖》的印刷品,可以看出他的字迹工整,笔力遒劲,行云流水之间透着力量感。
△ 朱元璋行书《大军帖》(印刷品)
《江苏文库 · 研究编》之《江苏地方文化史 · 南京卷》中写到:" 明太祖朱元璋虽然出身行伍、粗通文墨,但是坚持读书,经常和手下的文士讲经论史、列坐赋诗。"
在展览现场,也展出了不少明代古籍善本,有明版《诗经》、最早记载南京国子监的《南雍志》等,都反映出当时兴文的风气。
残暴 VS 爱民
" 剥皮填草 " 惩治贪官," 胡蓝党案 " 清洗功臣,提起朱元璋,很多人的第一印象就是残暴。你真的读懂他的 " 残暴 " 了吗?
面对明初的动荡局势,朱元璋主张 " 明礼以导民,定律以绳顽 ",同时制定颁行《大明律》《大诰》等各种律令,建立社会秩序。
△ 《皇明世法录》
"《大诰》把一些贪污受贿的案例以及处罚结果整合起来,起到震慑的作用。如果你犯罪,家里有《大诰》,可以罪减一等,没有《大诰》罪加一等。" 胡学捷介绍,《大诰》中的部分内容,在现场展出中的《皇明世法录》一书中也有记载," 这本《皇明世法录》虽然成书比较晚,但它记载了从明洪武到万历年间的皇帝御旨、臣工奏议、朝廷大政以及典章制度等等。"
展览现场,还集中展示了涉胡惟庸案、蓝玉案相关功臣墓的出土文物。一条金镶玉带板尽显低调奢华,它的主人是吴祯。
△ 吴祯墓金镶玉带板
吴祯也算得上是 " 天使轮投资人 ",在朱元璋起兵濠州时就追随他。洪武十二年(1379)病殁,追封海国公,儿子承袭侯爵。洪武二十三年(1390),老朱来了个秋后算账,追论吴祯为胡惟庸党,爵除。
" 公侯伯爵和一品官才可以用金镶玉的玉带板,吴祯早年去世,爵位传到他儿子那里才被剥夺,所以他的随葬品没有受到影响。" 胡学捷说,朱元璋对淮西功臣展开清洗,废除丞相制,削弱武将兵权,其实都是为了进一步强化中央集权。
△ 朱元璋画像
在官场 " 残暴 " 的朱元璋,对百姓始终恪守民本思想。展览中,介绍了户帖、赋役黄册、鱼鳞图册等各项制度,展现了天下初定后百废待兴的各项普查工作。
面对明初土地荒芜、人烟稀少的国情,朱元璋向京师、边疆等地区大规模移民,辅以军屯、商屯等方式垦荒屯田,并采用奖励农桑、兴修水利等多项措施,使得农业生产得到恢复和发展,人口数量迅速增长。
△ 康茂才墓出土银器
展览中还展出了不少康茂才墓出土的银器和康铎墓出土的金器,都是碗、盘、筷、鼎等日用品," 这些明初日用的金银器,反映了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生产的恢复。" 胡学捷说。
承上 VS 启下
作为元代后的汉族统治政权,朱元璋全面复兴了中华传统文化。他尊孔崇儒,倡导理学,复兴汉族礼仪,重塑华夏衣冠。
在建国之初,朱元璋就把程朱理学确立为统治思想,着手编纂了《五经大全》《四书大全》《性理大全》等经学方面的书籍,还恢复了不少元以前的华夏礼仪。
△ 刻本《四书集注》
出土于南京江宁将军山沐朝辅夫妇墓的金束发冠、碧玉簪,是本次展览中的重要文物。胡学捷介绍,宋人很喜欢这种样式的冠,元朝却完全不用," 宋人认为,头戴小冠,既存古意,又显儒雅,这个发冠就是承袭了两宋的风尚。"
△ 金束发冠、碧玉簪
头上戴的冠冕、日常用的珠宝、身上穿的衣服 …… 朱元璋特别制定了一整套冠服制度,把明代人的穿戴安排得明明白白。
不仅复兴中国传统文化,朱元璋也在中华文明薪火相传中的发挥了重要的历史作用。
虽然明初立都南京只有短短 53 年,但朱元璋一手缔造的明都南京,是当时世界上最伟大的城市之一。
△ 明代建筑构件
本次展览中就展出了不少最近几年出土的明代建筑构件。琉璃龙纹瓦当上的盘龙栩栩如生,琉璃鸱吻历经百年看上去依然威风凛凛。从这些建筑构件上,依旧能窥见当年的豪华宫殿。胡学捷说,明都南京分为宫城、皇城、京城和外郭城四重城垣,它的整体布局、建筑形制成为后来北京紫禁城的设计蓝本。
《江苏文库 · 书目编》之《江苏地方文献志》中收录了 1934 年国立中央大学出版组铅印本《金陵明故宫图考》,考证民国时期明故宫遗址状况、历代建宫沿革、明故宫地理位置以及故宫布局建置等 , 代表着学术界对明故宫遗址真正现代意义学术研究的开始。
中国古人讲究 " 事死如事生 ",朱元璋为自己规划的陵寝也一样豪华。
朱元璋和马皇后的明孝陵始建于明洪武十四年(1381 年),到明永乐三年(1405 年)才完工。近 25 年间,先后调用军工 10 万多人。建成后的明孝陵占地面积达 170 余万平方米,是中国规模最大的帝王陵寝之一。
《江苏文库 · 史料编》收录《明孝陵图》,作者阙伊在任职南洋劝业会时游览南京,并绘下明孝陵系列图画,从不同角度为读者展现晚清明孝陵的具体情况。
2003 年 7 月,明孝陵及明中山王墓园、岐阳王墓园作为 " 明清皇家陵寝 " 的组成部分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2023 年是明孝陵入选世界文化遗产 " 明清皇家陵寝 " 项目 20 周年。展览中,明孝陵博物馆特别拿出了当年的申遗文本原件,以及世界文化遗产证书的原件。
△ 明孝陵世界文化遗产证书原件
明孝陵的地位为什么这么重要?
梁思成先生曾评价道:明代陵寝之制,自太祖营孝陵于南京,迥异古制,遂开明清两代帝陵之型范。换句话说,明孝陵的陵寝制度承前启后、独创新规,之后 500 多年里,明清两代帝陵都沿用它的规制,因此在中国古代帝陵制度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地位。
文 | 现代快报 + 记者 张然 张文颖
图 | 现代快报 + 记者 储希豪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