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快报+ 2023-05-30
携手南京大学!南京这所高中展开思政“大中小一体化”研讨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font3.html

 

现代快报讯(通讯员 吴燕 宋永强 记者 黄艳)近日,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南京市第二十九中学携手召开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 " 大中小一体化 " 学术研讨会。这是南京二十九中党委着力推动具有高中特色 " 大思政 " 课程体系建设,打造大中学 " 思政育人联合体 " 的又一有力举措。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书记王建华、院长胡大平,南京市第二十九中学党委书记雷慧清、高一年级部主任王海文及两校思政学科教师共同参与了研讨交流。

△研讨会现场

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书记王建华教授首先介绍了马院建设和发展情况,指出南大马院切实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 " 大中小一体化 " 三大举措,介绍了南大马院将学科成果、研究成果与教学相结合,学生培养与大中学实践平台相结合,毕业生就业与中学教学人才构建相结合的经验做法。 南京二十九中党委书记雷慧清介绍,二十九中是南京大学优质生源和拔尖创新人才基地,每一年都有一大批优秀的学生选择南京大学。南京大学的一大批院士、教授用专业知识引领二十九中学生的茁壮成长。期盼南大的专家教授高位引领,把脉定向,两校共同探寻思想政治学科的时代价值、未来价值以及在促进时代新人培养方面的作用。依托 " 思政育人联合体 " 这个平台,健全长效合作机制,在课题共研、思政教师培养、教学资源共享、学生实践活动等方面进一步加强合作与交流。

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副书记时昱从人才培养、大手拉小手思政育人活动创新等方面出发,介绍了南大马院思想政治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现状、任务和方向,与二十九中老师在思政教育理论研究、实践教学创新等方面共同进行了探讨交流。副院长吴翠丽提出大中学思政课程体系应实现 " 螺旋式 " 上升,大学和中学思政教师形成课题组合,共研科研项目推进。通过建立不同学段教师通畅交流的有效机制,针对不同学段学生的表现差异,调整育人思路、方法,发挥各自学段的教学优势,实现中学课堂与大学课堂的有效连接。沈伯平教授就学生在大学学习阶段的表现,指出当下部分大学生缺少学习内驱力和挫折教育这一问题。沈教授认为思政课育人是对学生完整人格的培养,这个认识必须贯穿思政课 " 大中小一体化 " 建设始终,在中小学阶段就应加强教师对学生爱国情怀、人生价值观、社会责任感的教育和引导。

二十九中高一年级部主任王海文从自身一线教育教学实践体会出发,指出思政教育应贯穿学生从儿童到少年再到青年的整个过程,以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为切入点,分析学生产生问题的原因。王主任介绍了二十九中充分发挥南京浓郁的历史文化优势和红色基因,开展思政教育活动。指出高中要通过丰富的实践活动来增加学生的感知,在 " 大课堂 " 中着力培养学生思政教育的意识和能力。二十九中倪爱华老师认为 " 思政教育一体化 " 应体现思政育人纵向上课程体系建设的衔接,从大学学科内容的下沉和中学思政教育的衔接着手,实现不同学段教学既有差异、各有侧重,又能有效衔接覆盖,推动 " 大思政 " 格局的建立。同时也要从横向上向其他学科融通,正确认识思政教育自身内涵的丰富性和价值的多元性。

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胡大平教授总结提出,要实现思政课立德树人的根本目标,要切实发挥 " 大思政课 " 育人铸魂主渠道作用,遵循教育规律 ,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政策。不断深化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加强大中学思想政治教育有机衔接,适应时代要求,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南京市第二十九中学发挥资源优势,打通大中小学思政教育不同学段关键环节,积极探索与地方高校、小学在资源共享、人才共育、课题共研、特色共创等方面的深度合作。下一步,南京市第二十九中学将继续发挥 " 大思政课 " 作用,紧密结合学生身心特点和认知规律,推动开发第二课堂,完善协同共享平台,形成大中小学思政教育的有机结合," 为党育人、为国育才 ",不断培养出优秀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通讯员供图 编辑 邵倩倩)

相关标签

南京大学 南京 教学 思政课 马克思主义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