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常熟,因 " 土壤膏沃、岁无水旱之灾 " 而得名,素有 " 江南福地 " 的美誉。整座城市山、水、城、园融为一体,呈 " 七溪流水皆通海,十里青山半入城 " 的格局。
△尚湖
1983 年,经国务院批准,撤销常熟县建制,设立常熟市(县级),成为改革开放后获批的全国首批、全省首个县级市。40 年来,常熟用 " 山水城人 " 的千年积淀,勇立潮头的奋进姿态,闯出了波澜壮阔的发展之路,谱写了与时俱进的历史画卷。
" 一针一线 "
织就产业高质量发展
提到常熟的发展,那必然离不开改革开放之初纺织服装产业的孕育成长。常熟服装城历经数十年的发展,名列全国十大纺织服装专业市场榜首。如今,全市有纺织服装企业 4000 余家,形成了成熟完整的全产业链基础和得天独厚的专业市场流通优势。数据显示,2022 年,524 家规模以上纺织服装企业完成产值 510 亿元,常熟服装城市场交易额超 1400 亿元。
" 一针一线 " 让纺织服装产业成长为常熟重要的富民产业,同时,常熟人也用智慧与汗水推动了汽车及零部件和装备制造两大支柱产业的转型升级,织就高质量发展之路。其中,2022 年常熟汽车及零部件产业营收超 1500 亿元," 中国最年轻汽车城 "" 无人配送物流城 " 已成为城市新标签。
△波司登走秀
与此同时,常熟还努力增强集群发展新势能,全力建设汽车、新能源、声学三大产业创新集群,氢能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方兴未艾。值得一提的是,2020 年," 苏州 · 中国声谷 " 全球推介会举行,向世界发出了属于常熟的最强音。从此,声学产业人才、团队、技术、项目、平台、载体在常熟实现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日新月异的发展巨变,走出了一条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 " 四链融合 " 的发展路径。
城市向南
深度融入一体化发展
交通是影响 " 苏州市域一体化 " 的重要因素之一。40 多年前,常熟公路总里程为 251 公里,撤县设市 40 年后,全市的公路总里程已经达到 2324 公里。
为促进都市圈内人员的流动,促进经济的繁荣发展,近年来,苏州向北,常熟向南,两地加速融合。常熟大力推进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高速公路、高架快速路、高铁齐头并进," 环射衔接 " 的多维立体交通格局已初步形成,不仅进一步拉开了城市发展的框架,更有效助推常熟融入苏州市域一体化和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也为常熟未来高质量发展带来了更多机遇和动能。
富民强市,交通先行。平坦宽敞的公路通到了村民家门口,全市镇村公交通行线路和特色田园乡村实现了双车道四级公路全覆盖;沪苏通铁路的通车,更加补齐了常熟交通运输体系的短板,提升了城市的区位优势;高速、高架、高铁的齐头并进,也点亮了常熟一块块商业版图,给生活在此的常熟人带来了 " 人间烟火气 "。
当远离家乡的游子再度回乡,他也会惊讶于记忆里的小村落,在行云流水之间实现了城市结构功能的进一步优化,华丽变身为洋气的城市会客厅。
共荣共生
居民幸福可观可感
△奇瑞捷豹路虎的自动化焊装车间
产业的崛起,城市的焕新,归根到底还是为了所有人,面向所有人。40 年,常熟以人为本、惠民利民,始终坚持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追求,用心用情让居民的幸福可观可感。
这种幸福,体现在生活更加殷实。滚动实施民生实事项目,升级惠民利民政策,努力打响 " 愉养老 " 特色品牌,打造 "15 分钟养老服务圈 ",3800 户老年人家庭完成适老化改造,养老生活品质实现大提升。高品质的学校、医院、养老院覆盖城乡,常熟人在 " 家门口 " 上好学、看好病、养好老成为现实。
这种幸福,体现在生态更加平衡。常熟是我国首批国际湿地城市之一,4000 多个湿地错落有致,如同一颗颗绿宝石镶嵌在常熟版图上。此前," 行走江苏湿地城市 " 采访活动曾走进常熟,记录下一幅幅 "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 的现实图景。全国范围率先推进生态美丽河湖建设、投资 15 亿元实施南湖生态湿地恢复项目、开展昆承湖生态修复工程 …… 常熟用心走出了一条城市发展与湿地保护共生共荣的绿色之路。
今天的常熟,不负 " 江南福地 ",柴米油盐中都散发着幸福的味道,街头相遇中都洋溢着幸福的表情,每一个常熟人正朝着共同富裕的美好愿景阔步前进。(常熟市委宣传部供图)
现代快报 + 记者 何洁 徐晓安
(编辑 王鹏)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