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 年 6 月
6 月进入初夏,气温升高,潮湿闷热,梅雨天气也将接踵而来,市民应重点预防虫媒传染病、手足口病等的发生。此外,本月将迎来学生升学考试,家长应关注孩子的身体状况,加强营养,根据天气变化及时增减衣物,保证充足睡眠。
01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
目前,我国的新冠病毒主要流行株是 XBB 系列变异株。它是一种奥密克戎重组变异株,其传播力和免疫逃逸能力均强于早期流行的奥密克戎 BA.5 或 BF.7 变异株,是目前全球优势流行株。但从目前的监测数据看,XBB 变异株与早期奥密克戎各亚分支相比,致病力没有明显变化。近期,我市新冠病毒感染较前期略有增加,但整体处于零星散发状态。
主要预防措施
1、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在人员密集的密闭场所注意科学佩戴口罩,室内开窗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流通,勤洗手,保持手卫生。
2、做好健康监测,若出现发热、咳嗽、咽痛等症状,应减少与他人的接触,根据病情严重程度决定是否就医,就医时建议佩戴 N95 口罩。
3、加强疫苗接种,未感染人群、未完成免疫程序人群、已感染且未完成基础免疫的人群,应积极接种相关新冠疫苗。
02 猴痘传染病
1958 年猴痘病毒在绿猴中被发现,1970 年,刚果民主共和国报告全球首例人感染猴痘病毒确诊病例。既往猴痘病例主要发生在中非和西非,病死率为 1%-10%。2022 年 1 月至 2023 年 6 月 6 日,全球共有 111 个国家和地区向世卫组织报告了 87929 例猴痘确诊病例,1095 例疑似病例,其中 146 例死亡病例。近年来,我国台湾、重庆、北京、广州等地相继报告猴痘病例,提示猴痘的输入可能性逐渐增加。
主要预防措施
1、出入境人员和涉疫地区人员需关注所在国的猴痘疫情信息。在猴痘病毒流行地区,尽量避免与啮齿类动物和灵长类动物(包括患病或死亡的动物)发生接触,不直接接触动物的血和肉,必须彻底煮熟后才能食用。处理染病动物或感染组织以及在屠宰过程中,应配戴手套及其他适当的防护用品。同时加强个人手卫生。
2、疫区归国人员需注意自我健康监测,出现皮疹等症状时,应主动就医,并告知接诊医生疫区旅行史,以助于诊断和治疗。若有猴痘病例接触史和暴露史,尚未出现症状,可主动联系当地疾控中心进行咨询和报备。
03 虫媒传染病
虫媒传染病是指由蚊、蝇、蟑螂、蜱、螨、虱、蚤等节肢动物传播的疾病,如登革热、流行性乙型脑炎、黄热病、寨卡病毒病、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等。6 月南方地区将迎来梅雨季,气温湿度较高、降雨量较大,有利于病媒生物的孳生繁殖,需要注意预防病媒生物侵害和虫媒传染病的发生。
主要预防措施
1、除积水,清除蚊虫孳生地。
黄梅季节由于降雨频繁,尤其要注意清理积水。没有水就没有蚊子,要查找并清除积水,翻盆倒罐,清除可能存水的生活垃圾,无法清除的积水,可投放含有倍硫磷、双硫磷、吡丙醚、苏云金芽孢杆菌等有效成分的灭蚊幼剂。
2、避免蚊虫叮咬。
室外活动时应避开蚊虫活动高峰期,尽量穿着长衣长裤,裸露皮肤喷涂含有避蚊胺(DEET)、驱蚊酯等有效成分的驱避剂。室内安装纱门纱窗,卧室使用蚊帐,使用蚊香、电热蚊香液 / 片等驱杀蚊虫。
3、避免蜱虫叮咬。
定期给宠物洗澡,避免其接触野猫野狗。避免前往森林、丘陵地区的草地,同时做好个人防护,如穿着长衣长裤,束紧领口、袖口、裤口,裸露皮肤喷涂驱避剂,回家后及时洗澡,检查是否被蜱虫叮咬。
4、避免跳蚤叮咬。
跳蚤常寄生在鼠类、野猫和野狗体表,孳生地常见于这些动物的活动处(如车库、地下室),故应避免接触这些动物。注意防鼠灭鼠,经常给家养宠物洗澡,保持环境卫生。跳蚤的孳生地可定期喷洒杀虫剂。
04 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是由 CoxA16、4、5、6、10、CoxB2、5、13 型和 EV71 型肠道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多发生于学龄前儿童,主要通过消化道、呼吸道和密切接触等途径传播,主要症状为手、足、口腔、肛周等部位的斑丘疹、疱疹,可伴有咳嗽、流涕、食欲不振等症状。潜伏期一般 3-7 天,少数重症病例可出现脑膜炎、脑炎等。
主要预防措施
1、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饭前便后要用肥皂或洗手液给儿童洗手,不要让儿童喝生水、吃生冷食物,不宜带儿童到人群聚集、空气流通差的公共场所。
2、发现儿童出现手、足、口腔、肛周等部位的斑丘疹、疱疹等症状时应及时就诊。
3、可通过接种 EV71 灭活疫苗预防 EV71 感染所致的手足口病,该疫苗适用于 6 月龄至 5 岁 EV71 型病毒易感者。
来源:无锡疾控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