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快报+ 2023-06-15
金陵刻经处雕版唯一女性传承人邓清之:希望让更多人了解这项非遗技艺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font3.html

 

在南京,提起非物质文化遗产,古琴、云锦、绒花相信很多人都有所了解,但说起金陵刻经,听说过的人可能不多。2006 年,金陵刻经印刷技艺被国务院公布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09 年又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近日,现代快报记者探访金陵刻经处,对话金陵刻经处雕版唯一的女性传承人邓清之。

雕版唯一女性刻经传承人

用实力证明 " 女性力量 "

金陵刻经处位于南京淮海路附近,紧邻闹市区,但只要走进这座静谧的宅院,内心仿佛也跟着平静了下来。金陵刻经处由晚清著名学者杨仁山一手创办,院里经版楼收藏着清代以来约 12.5 万块佛经、佛像版,为中国的佛教文化传承留下了一笔珍贵的宝藏。这里是国内仅存的一家刻经机构和收藏木刻佛教经典像版的文物中心,也是世界范围内唯一的汉文木刻佛经出版中心。

32 年前,邓清之从南京一所中专毕业后,就像被命运安排一样,成为了一名刻经传承人。一盏台灯、一桌一椅、一块木板,一把 " 拳刀 ",就是雕版的全部工具了。在她之前,金陵刻经处没有雕版女性传承人,就像很多非遗技艺的传承一样,只传男不传女。这里倒不是因为重男轻女,一是传统师父带徒弟,几乎都是同吃同住,手把手教,男师父带女徒弟多有不便。二是刻经全靠手上功夫,不但是个 " 力气活 ",而且力度稍没掌握好,就很容易受伤。

虽然在学校里系统学过一些竹刻、彩灯技艺,但隔行如隔山,第一次看到她的作品,师父马萌青摇摇头," 不一样。" 于是,邓清之一切从头开始,学做工具、看师父雕刻,到自己上手练习,一年多时间,她的双手早就磨出了茧子,每天守在刻经处,反复练习。说起为什么能坚持下来,她说," 可能就是喜欢,加上性格使然。" 刚入行时她也曾被质疑,女孩子能做得好吗?但如今,邓清之用自己的实际行动给出了最好的回答。2003 年,她的创新作品《润》入选了第十六届全国版画展,并获得最高奖 " 金彩奖 ",作品被中国美术馆收藏。

一个字最多要刻 300 多刀

刻错一笔一块板子就废了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雕刻佛经有一整套流程,棠梨木经过长时间的浸泡或水煮、阴干,切割后成为待用的经版;写工在纸上用毛笔写宋体佛经,蒙在经版上,再由刻工雕刻。在木头上刻一个字有多难?她笑着说,普通的 " 一 " 可能就需要几十刀,而像 " 断 " 的繁体字 " 斷 " 则至少需要刻 300 多刀。一块棠梨木版,一面 400 个字,一个笔画都不能刻错,否则整个板子就报废了。

30 多年间,邓清之见证了刻经技艺从不被人知晓到逐渐被人知道。到 2012 年,金陵刻经处也迎来了第八代传承人,而且都是 90 后。

什么样的人适合刻经?" 没有统一的标准,有时候可能要看缘分。" 邓清之说,第八代传承人是大专院校古籍修复专业毕业的,当时她和师父参加活动,偶然间遇到这两名 90 后,他们对刻经表现出了非常浓厚的兴趣,毕业后主动到刻经处学习,最终留了下来成为了第八代传承人,她也将所学雕版刻经技艺倾囊相授。如今,两个徒弟,一位是南京市市级代表性传承人,一位是秦淮区区级代表性传承人。

希望更多的人了解刻经

让这项非遗技艺长久传承

邓清之说,这几年,自己的工作重心也有所转移,从原先的专心刻板,到现在开始逐渐让雕版技艺走向年轻人,了解年轻人的想法,学会跟他们相处。" 我们这两年在中国药科大学开了选修课,不少大学生都来报名,刚开始的时候觉得可能学生们不太能坚持,或者没什么兴趣,但学期结束看到学生的作品,很意外也很惊喜。" 一边说,她一边向记者展示学生们的课业作品," 画都是他们自己画的,刻得很好,字虽然不能细看,但一年的时间能刻成这样我觉得已经非常好了。" 邓清之说,特别是有一个男孩子,开始连画都不会画,但最后成品刻得非常好。

除了给大学生上课,她还会迎接小学生研学团," 来之前我还在想要怎么介绍,但孩子们来了之后,我发现他们非常专业,上网查了很多资料,问的问题全都在点上,这确实让我没想到。"

江苏是文化强省,也是非遗传承的大省。" 政府对文化事业高度重视,让我们更加相信非遗传承发展未来可期。" 邓清之说," 希望有更多的年轻人走进金陵处参观和学习,让这项非遗技艺可以长久地传承下去。"

现代快报 + 记者 王瑞 文 / 摄

(校对 许元华 编辑 高霞)

相关标签

重男轻女 非物质文化遗产 南京 中专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