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 年,周梅森携《人民的名义》强势回归,收视率一举冲八,小说纸书在电视剧带动下 10 天狂销 100 万册。此后,2019 年的《突围》、2021 年的《大博弈》,周梅森以两年一部剧的速度,迎来创作生涯的又一爆发期。
" 这样一部严肃题材的剧走进青年一代而且扎根下来了 ",作家苏童称《人民的名义》是现象级文艺现象,他在北师大的学生,当时都在议论这部剧。苏童问他们什么好看?答:" 开会好看 "。
在网络文学 IP 改编盛行的情况下,周梅森为什么能够带领传统文学杀出重围,赢得各个年龄段观众的口碑?在 " 导演中心制 " 主导的中国电视剧行业," 周梅森编剧作品 " 为什么能够如此深入人心?6 月 18 日,周梅森影视文学创作研讨会举行,全国文学、影视、传媒界的大咖们齐聚南京东郊国宾馆,深入探讨 " 周剧 " 现象。
△研讨会现场
曾经认为作家干编剧是 " 屈尊 "
2016 年 2 月,《人民的名义》在东郊国宾馆紫熙楼开机拍摄时,反腐题材的电视剧已有十多年未曾占据中国人的电视机了。为了弥补这一题材的空档,曾与周梅森合作过《国家公诉》的最高人民检察院影视中心专职副主任范子文找到老搭档,双方一拍即合,迅速进入状态,创作了小说《人民的名义》以及同名电视剧。他们深入全国各级检察机关,体验生活,与检察官交朋友,全情投入写作的周梅森敲坏了三台电脑。" 虽然写的是检察题材,但是他创作的不是行业小说,而是小切口、大情怀,反映的是正能量。"
△《人民的名义》海报
上海耀客文化有限公司董事长吕超因《中国制造》与周梅森结缘。推荐这部作品的是巴金,他不仅要求《收获》首发,还向上海市委宣传部推荐,说这样的现实主义作品值得上海来做。时任宣传部文艺处长的任仲伦和文艺处干事吕超负责筹备拍摄,由此开始了双方长期的友谊和合作。周梅森 10 部影视作品,耀客参与了其中的 5 部,逐步发展成为影视制作领域的头部公司。" 周老师说不要做古装,不要做穿越,现实主义才是人民群众最要看的;不要跟我说桥段,独创的人物和情节才是最有价值的。事实证明人民性、文学性、时代性是影视的根本,也是中国文学能够提供给影视产业发展的最有营养的渊源。"
虽然周梅森的影视创作生涯几乎伴随着他文学创作的全过程,但他也曾认为作家干编剧是 " 屈尊 "。1998 年,周梅森编剧的《人间正道》在央视播出一炮而红,九十多岁的巴老看了电视剧后,让女儿李小林找来小说读给他听,指出《收获》要发这样的作品,此后有了《中国制造》《国家公诉》《我主沉浮》在《收获》接连发表。" 我由此坚定两个信心:一是对反映当代现实生活文学作品的创作信心,二是将自己文学作品影视化的信心。" 周梅森说。
多次采访过周梅森的影视评论家李星文认为,周梅森作品的选材决定他的每部作品不能一帆风顺,但他的坚守一以贯之," 他写每一部作品都是全力以赴,修改过程当中能争一分是一分 ",这种为民众代言心声,坚持创作良知的精神尤为的可贵。李星文将周梅森的影视创作历程分为草创出发、高歌猛进、逆风行船、重返剧坛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适逢中国电视剧发展的黄金时期,周梅森逐渐认识到了电视剧在传播方面巨大的威力,也了解了集体创作当中的复杂性,以及电视剧把控过程当中的一些刚性的要求。
第二阶段以 2003 年《绝对权力》《至高利益》《国家公诉》三部 " 周剧 " 的集中播出为标志。周梅森从作家,到编剧,到影视制作出品,算是彻底放下身段进入了影视圈。
2004 年之后,反腐、涉案剧淡出卫视黄金档。由纪检、检察、公安等部门参与出品的一些剧目,仍然带有一定的反腐成分,并且有机会面见观众。
2017 年《人民的名义》播出,创下十年来的最高收视率,但在拍摄过程中遭遇了融资难。最新的《大博弈》则是周梅森创作最顺、博弈最少的一部剧。
直面现实的勇气和能力
" 有些同志说我的作品有些理想化,但我确实是在生活中看到了不少好领导好干部,没有他们的支持保护,也就不可能有我的这么多反映现实的影视作品。"
据周梅森回忆,2003 年,他开始了对自己小说改编的电视剧的投资、制作和出品。他找到时任江苏广电总台台长章剑华,商量以购代投,章剑华很爽快地批了五百万给周梅森的剧组。在江苏、浙江、上海三地电视播出平台的决定性支持下,周梅森的团队连做了三部自产自销的电视剧。" 这时候任仲伦已出任上海电影集团董事长,集团有个电影频道,主管电影频道的恰是吕超;浙江广播电视集团总编程尉东和我合作过《至高利益》,是知根知底的老朋友;加上江苏的章剑华台长,这就让我有了在长三角操练一番的历史机遇。"
△作家、编剧周梅森
" 每次看他的作品,包括开会怎么开的,官员讲话的口气、语言,确实很真。虽然它是虚构的,但是入木三分,似曾相识。" 章剑华觉得,现实题材难写,难在真实。周梅森的影视作品真正做到了真实反映现实生活,揭示社会生活中本质性、规律性的东西。虽然基本上都是反腐题材,但并不是所谓的 " 暴露文学 ",而是全面准确地反映社会现实," 让人们看到光明,看到希望,进而增强信心,增强精神力量。"
周梅森是一个什么样的作家?什么样的编剧?中国作协副主席、省作协主席毕飞宇觉得,从 " 我主沉浮 "" 我本英雄 " 这些剧名来看,这个人身上洋溢着一股横冲直撞的英雄气。作协老同事梁晴与周梅森是邻居,经常夜里隔了一层楼都能听到周梅森敲键盘打字的声音,可见他创作时内心的冲击力。
省作协党组书记、书记处第一书记、常务副主席郑焱表示,来自人民,反哺人民,爱民之所爱,憎民之所憎,已经成为周梅森影视文学作品的显著特征。周梅森早年在煤矿做过矿工,有着渗入骨血的对底层民众切肤的同情与关爱。" 敢于为人民代言,敢于为群众发声,才会让读者和观众产生强烈的共鸣。"
中国作协书记处书记邓凯总结了周梅森作品影视转化成功的几大法宝——强烈的现实主义精神,直面社会问题的勇气,驾驭宏大复杂题材的能力。从现有的经验来看,一半以上成功的影视作品改编自文学," 周梅森的文学创作在影视转化方面取得的令人瞩目的成就,为这方面的工作提供了丰富的经验。"
时代和生活会给作家巨大的回报
" 文学不再引人注目,仅仅是因为网络和影视挤占了文学的空间吗?"80 后评论家、北京大学副教授丛治辰认为,文学的边缘化,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放弃了像周梅森那样勇于书写现实和有策略书写现实的能力。
他上高三时看了电视剧《忠诚》,对那句 " 霓虹灯后有阴影 " 的台词印象很深,后来还找了原著小说《中国制造》来读,深感作为改革开放蜜罐长大的少年,对这个时代无知无识。"《人民的名义》有意加了一些谈恋爱的场面,但年轻人说不想看,想看领导开会。检查、开会这样一些看上去非常乏味的场景,背后隐藏着中国社会运作的深层逻辑,这是年轻人特别愿意了解的。小说家应该告诉他们所不知道的东西。"
丛治辰认为,周梅森的文学创作赓续的是上世纪八十年代改革文学的传统。但是这一脉的写作,在 1985 年的文学变法之后越来越不受重视。对文学性本身的关注,使得今天文学的书写对象和内容变得高度同质化," 当周梅森的写作不断受到影视剧青睐的时候,我们会意识到文学当初选择那条道路是正确的。"
在作家老友黄小初看来,周梅森是一个半辈子活了别人几辈子的幸运儿。十多岁开始当矿工,此后的几十年,他在写作这项主业之外,做过房地产开发商、证券投资者、挂职官员,丰富的生活阅历成为周梅森创作的源泉,不管是商场、官场还是职场,在周梅森的笔下总是显得那么生动、真实、揪心、抓人。" 当一个作家毫无保留地全身心拥抱生活、拥抱时代,跟这个时代的所有人同呼吸、共命运的时候,时代和生活也会给作家巨大的回报。"
江苏省作协副主席汪政认为,周梅森始终与时代同频共振,从政治、官场、体制、市场、产业、经济等方面书写了这几十年中国的大历史。若干年以后,当历史学家、社会学家、文化史家再来看这一段历史的时候,会发现 " 周剧 " 是绕不开的文献。
△与会者合影
" 写改革、写政商、写人性、写群像、写时代,他把自己的书桌放在社会上、大地上,描绘当代中国的高歌猛进、风云激荡。" 江苏省委宣传部副部长徐宁表示,周梅森的《人间正道》《中国制造》《绝对权力》《人民的名义》《人民的财产》《大博弈》等十部小说全部完成影视化改编,取得强烈的反响,为江苏文学赢得了广泛的声誉。通过影视化改编,让江苏更多优秀的文学作品、文学工作者被读者、被观众熟知,对于推动全省文学高质量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先行区意义重大。
江苏省作协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副主席丁捷主持研讨会。研讨结束后,江苏省作家协会与最高人民检察院影视中心、上海耀客文化股份有限公司签署合作备忘录。
现代快报 + 记者 陈曦
(省作协供图,于邦瑞摄)
(校对 张静超 编辑 高霞)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