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向来有 " 清供 " 的习俗。不同的季节,不同的节令,清供各有不同。所不同者,主要是 " 清供物 ",即清供所用的物品。
比如,春天,花鲜草嫩,清供物大多以花草为之;而到了秋天,果实飘香,清供物大多变为瓜果了;春节时,腊梅花开,北方人家清供一定少不了一支腊梅花。
端午清供,古已行之,而今,仍旧。
端午清供,各地风物不同,风俗有异,清供物也就呈现出不同的特色。但有一样是相同的,那就是必得有粽子。
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记 " 端午 ":" 端午节物:百索、艾花、银样鼓儿、花花巧画扇、香糖果子、粽子、白团、紫苏、菖蒲、木瓜,并皆茸切,以药香相和,用梅红匣子盛裹。自五月一日及端午前一日,卖桃、柳、葵花、蒲叶、佛道艾。次日,家家铺陈于门首,与粽子、五色水团、茶酒供养,又钉艾人于门上,士庶递相宴赏。"
可见,宋人的端午清供物种类繁多,既有种种花草,又有丰富的食物,主要是粽子、五色水团、茶酒等。
粽子、茶酒,好理解。那么," 五色水团 " 又是什么呢?陈达叟《本心斋疏食谱 · 水团》曰:" 黍粉包糖,香汤浴之。" 祝穆《诗话 · 六十》则曰:" 端午作水团,又名白团,或杂五色人兽花果之状。"
可见," 五色水团 " 是用黍粉做成,然后,再在香汤中煮过,而且可以做成 " 人兽花果 " 种种形状,故尔,才名之曰 " 五色水团 "。都说宋人生活讲究,单凭这一点,即知 " 诚然不虚 " 也。
清人顾禄《清嘉录》,记端午:" 五日,俗称端午。瓶供蜀葵、石榴、蒲蓬(‘蒲’,是指菖蒲;‘蓬’,是指飞蓬)等物,妇女簪艾叶、榴花,号为‘端午景’。"
顾禄《清嘉录》,是记吴中 " 岁时节物 " 的,所记风物,从地域上来看,主要是指今之苏州一带。蜀葵、石榴、菖蒲,是五月应时之花,司空见惯,但若 " 瓶而供之 ",其风致,就自当别具一番情貌了。
在这里面,看到了旧时苏州人的一份风雅。苏州,属于水乡,想来浅水、岸边,蜀葵、石榴、菖蒲等花草是无处不在的。清晨踏青行走,顺手掐几枝蜀葵花或者菖蒲带回家,找一只青花瓷瓶,将掐下的花,清水供于案头。
这是怎样的一道风景?又是怎样的一种美感?瓶供之美,真真是醉人心魂。
我的祖母在世时,我们家端午清供,通常是三种清供物:粽子、五月红、艾草。
一大早,祖母就擦洗干净三个瓷盘,然后,郑重地将三种清供物摆于瓷盘之中。粽子是刚刚蒸熟的,摆上瓷盘时,还散发着阵阵粽香。艾草,则是孩子们大清早从野外采回的,枝叶青碧,叶片上还沾着露珠,你仿佛能从露珠中,看到田野的风光;此时,艾香清醇,弥漫一室,端午的气息浓郁极了。但最惹人的,还是那几个 " 五月红 " ——这是最早成熟的一种桃子,个大、色红,鲜鲜嫩嫩,最是喜庆,也最是风情。
三种清供物,摆在堂屋的大方桌上,这个端午,就格外地 " 喜气洋洋 "。
可惜,祖母已去世多年。而今,这一切,俱已往矣。
端午时节,我怀想昔日的端午 " 清供 " 风情,也怀念我的祖母。
作者 路来森
编辑 段筠 / 编审 王欣 / 签发 蒲谋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