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500 年前,草鞋山的先民们依水而生、农耕劳作、建造房屋、纺麻缝衣,开启了农耕文明,创造出灿烂的史前文明。现代快报记者了解到,2023 年是草鞋山遗址考古发掘 50 周年,为深化长江流域史前文明进程研究,推进草鞋山遗址考古成果的阐释和转化,6 月 28 日," 纪念草鞋山遗址考古发掘 50 周年 " 学术研讨会在苏州工业园区开幕。
三面环河、一面临湖,草鞋山自古就是风水宝地。它的遗址位于苏州工业园区阳澄湖南岸,为长江下游东太湖平原典型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是中国新石器时代文化层堆积最厚的古遗址之一。 其文化层厚达 11 米,共 10 个层级,分属不同的文化时期,因此被称为 " 江南史前文化标尺 "。
草鞋山遗址在中华文化史中具有全国性意义和标志性地位,是长江下游地区史前文明的中心聚落,也是苏州工业园区最为重要的历史文化资源,先后历经了八次发掘。50 年前,考古工作者在这里开展首次考古发掘,发现了马家浜文化、崧泽文化、良渚文化的 " 三叠层 ",具有考古学上的里程碑意义;同时首次在良渚文化墓葬出土玉琮、玉璧等,拉开了对良渚文化时期社会结构、宗教礼仪与文明进程研究的序幕。
△《草鞋山出土文物精品图录》内页
半个世纪以来,一代又一代考古人躬身于这片土地,用一把把手铲叩问文明的沃土,执着追寻着历史的答案。截至 2023 年 5 月,草鞋山遗址共发现新石器时期墓葬 243 座,水稻田遗迹 116 块,以及多处房址出土各类文物近 2000 件。
中华第一玉琮、最早发现的葛纺织品实物 …… 开幕式上,《草鞋山出土文物精品图录》正式发布,精选历年出土文物近 600 件,这也是首次正式整理出版草鞋山遗址考古成果,为系统研究以草鞋山遗址为代表的长江下游文明化进程提供学术支撑。
仪式上,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所、国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与苏州市文物局代表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共同深入研究苏州地区乃至太湖流域文明化进程,推动苏州地域文明探源研究,构建区域文明研究高地。现场,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环太湖地区古代文明探源研究中心、国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苏州工作站揭牌,将深入研究苏州地区乃至太湖流域文明化进程,推动苏州地域文明探源研究,构建区域文明研究高地。
一直以来,苏州工业园区高度重视草鞋山遗址保护利用工作。2022 年 6 月 28 日,草鞋山考古遗址公园核心区建成并面向社会开放,全新打造草鞋山文化大讲堂、沉浸式考古研学、文物会说话等品牌宣传活动,吸引线上线下超 100 万人次参与,逐步成为探源江南文明的首选地,展示文旅融合的 " 金名片 "。
△草鞋山考古遗址公园 主办方供图
未来,苏州工业园区将遵循 " 边发掘、边保护、边展示、边研究、边宣传 " 的原则,全面对照创建标准,从 " 资源条件 "" 考古、研究和保护评价 "" 展示与阐释 "" 管理与运营 " 四个方面,加快推进遗址公园规划建设,努力把草鞋山考古遗址公园打造成为充分展示史前完整文化序列、稻作文化原乡、江南文化源头、深受市民喜爱的国家级考古遗址公园。
现代快报 + 记者 徐晓安 文 / 摄
(校对 李凯波 编辑 范文静)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