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江苏发布了大运河文化带和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创新案例,30 个创新案例榜上有名。这批先行探索的大运河文化带和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创新举措,以案例形式进一步把江苏实践提炼深化为有效路径。
1 月 12 日起," 中国大运河 " 全媒体平台特别推出 " 创新案例 " 栏目,每周向大家推介一个案例。
本期推文,我们向大家介绍的是:开展江苏大运河文化带水利遗产管理与保护。
无锡江南运河清名桥段故道、苏州盘门、淮安双金闸、扬州瓜洲闸、镇江西津渡、洪泽湖大堤 …… 大运河上,一处处水利遗产是一代代人的治水智慧的结晶。
大运河伴随几千年的水利建设,深刻影响了江苏的水文情势,留下了弥足珍贵的水利遗产,包含河道堤防、闸站工程、水文观测、灌溉工程、水库大坝等。
在漕运、水工、盐业、园林、水乡人居等众多文化遗产中,与治水有关的水利遗产数量占比高达 87%,其中,纳入大运河世界文化遗产点有 28 项,遗产河段 6 处,共 325 千米。
率先公布江苏省首批省级水利遗产名录
2015 年 10 月,江苏省水利厅在全国率先组织开展水文化遗产调查工作,历时 5 年,共调查登记各类水文化遗产 8322 个,建成全国首个水文化遗产管理信息系统。
2021 年 11 月,江苏率先在全国公布首批省级水利遗产名录,共纳入水利遗产点 117 处,其中包含世界文化遗产要素 12 处、国家级文保单位 10 处、江苏水利革命文物 4 处。遗产年代从春秋时期跨越至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初步在历史纵轴上展现出不同时期规划、设计、技术、管理等方面的标志性工程。遗产空间分布辐射全省,无锡、扬州等地实现县区层面全覆盖。
这些水利遗产是怎么被选出来的?主要有 3 个标准。
一是价值属性上,在江苏水利发展史上有标志性意义,见证重大治水事件,对推动地方经济社会进步和水利发展具有突出价值的,以及规划设计理念或水利科学技术反映当时先进水平,具有独特性、代表性或唯一性的纳入名录。
二是时间上,水利遗产建设或传承历史文化不少于 100 年,对于反映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治水,具有突出 " 红色文化 "" 革命文化 " 属性的水利遗产放宽认定年限至 50 年。
三是空间上,以实现全省县级层面全覆盖为导向,同一地区、同一类型,功能特色相似的水利遗产,通过论证,优选更具代表性的纳入名录。
这项工作系统梳理了大运河文化带水利遗产资源存续现状,评估了遗产内涵价值和利用条件,为下一步开展水利遗产保护利用规划编制,推行分级分类管理提供了重要依据和支撑。
创新大运河文化传承弘扬方式
在管理与保护江苏大运河文化带水利遗产的前提下,江苏也在持续创新大运河文化传承弘扬的方式。
无锡运河风光
" 寻找大运河江苏记忆 " 活动评选出 40 处 " 最美运河地标 ",并对它们进行深度挖掘、梳理,编撰成书;运河水文化论坛被多家权威媒体跟踪报道;全国首个 " 云上水景漫游 " 服务程序扩大了运河水文化的社会传播;还有多项高质量的水文化基础研究成果,在《群众》《中国水利》《江苏水利》等权威杂志呈现 ……
众多精彩活动,进一步讲述运河故事,丰富古老大运河文化在新时代的打开方式,在千年运河与社会大众之间,建起一座联系的大桥。
文 | 现代快报 + 记者 刘静妍 张文颖 整理
图 | 现代快报资料图 部分图片来自《江苏大运河文化带和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创新案例汇编》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