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暑,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之第十一个节气,夏天的第五个节气,表示夏季的正式开始。随着小暑的到来," 三伏天 " 也接踵而至,这是一年中气温最高且最潮湿、闷热的时段,但也是中医养生保健关键日子之一。下面就让我们来看看小暑时节有什么养生保健的好方法吧!
1.小暑宜扶阳
小暑过后天气炎热,我们可以利用自然界及人体阳气最盛的时候,来治疗一些在冬季容易产生、复发或加重的疾病,以鼓舞正气,增加机体抗病能力,从而达到防治疾病的目的。小暑时节,常用的扶阳方法有 " 三伏贴 " 及 " 三伏灸 "。" 三伏贴 " 及 " 三伏灸 " 是借助药物及灸火温热之力,以达到温通经脉、调和气血、协调阴阳、扶正祛邪的作用。
2.小暑宜祛湿减脂
小暑节气过后,将迎来一年中气温最高的时节,有研究表明,气温每升高 1 度,人体基础代谢率可增加 12%,因此,这段时间被称为 " 黄金减脂期 "。要想减肥效果好,也可以在控制饮食、加强运动的基础上,加上埋线、针灸或中药汤剂口服的办法。
3. 小暑宜养心
夏天是心脏病的高发期,中医的传统观点认为心是阳中之阳,与夏气相通应,心的阳气在小暑之后最为旺盛,所以小暑更要注意心脏的养生保健。养心重在精神调摄,保持愉快而稳定的情绪,切忌大悲大喜,以免以热助热,火上加油。
天气炎热,血管扩张,小暑节气前后老年人容易出现体位改变时血压波动,在床上或蹲坐时血压是较为平稳的,但若起立过快,会导致头部血压锐减,从而导致身体不适,头晕,甚至摔倒。所以在起床、蹲坐起立时不要着急,最好能够活动一下四肢,不需要时间太长,半分钟即可,然后慢慢起身,从躺到坐,从坐到站或从蹲到站,从站到走,都最好间隔 1 分钟以上。
4. 小暑防受凉,饮食忌贪凉
由于天气炎热,很多人喜欢长时间待在空调房,且把温度调到很低,导致室内外温差过大。此时进出房间,人体很难迅速调整,常会产生一系列不适反应,尤其容易患感冒、胃肠炎、肩周炎、面部神经麻痹等症,因此,夏季切忌贪凉,室内温度不宜低于 26 ℃。
小暑时节气候闷热,脾胃功能减弱,加上贪食生冷食物,人们更容易出现吐泻、消化不良等不适。饮食上不能贪凉,越热越要喝温水,饭后吃冷饮尤其伤脾胃。消暑可以选择白扁豆、薏米、西瓜、黄瓜等食物,还需佐以葱姜蒜、香菜、韭菜等辛温之物。
5.小暑防中暑,运动要适度
小暑过后天气炎热,外出时要注意避开阳光最毒辣的时候,同时注意防晒,可以戴帽子、戴墨镜、打遮阳伞。其次,外出期间要注意补充水分,也可以随身携带藿香正气水防暑药品,但需要注意的是藿香正气水中含酒精,服用后,不要开车哦。特别需要注意的是,服用头孢类抗菌素后,千万不能再服用藿香正气水。
中医认为,汗为津液所化,津和血为同源。现代人大汗淋漓的爆汗运动是对身体的无形伤害,时间久了会出现无精打采、乏力,甚至心慌等问题。在气候炎热的小暑,运动宜缓不宜剧烈,避免运动量过大、时间过长,更不能挥汗如雨。
6、戒骄戒躁 午间补觉
小暑时节之后,天气日渐炎热,容易让人们焦躁、缺乏精神。此时一定要学会稳定情绪,并且以静坐、补充睡眠等方式来调节,心脏机能养护尤为重要,应保持心情舒畅,和缓气血。
夏季中午气温最高,阳气最盛,建议大家午间不要在烈日下长时间活动,并尽量减少外出,及时补充水分,以免津液大量流失而出现身体不适。适当午睡是对精力和体力的补充,午餐后半小时再休息,时长以半小时到一小时为宜。合理规律的作息有助于提高身体免疫力,保持饱满的精神状态和高效的工作效率。
夏季昼长夜短,夜间睡眠时间少 , 建议 23 点前入睡,晨练不要太早,以免影响休息。对于体虚、睡眠不好、有心脑血管疾病的人群来说,应该格外注意给自己创造一个舒适休息的环境。
来源 / 西安市第九医院中医科 陈玉洁 许海莺
许海莺 副主任医师
西安市第九医院中医科主任,教学主任。从事中医临床及教学工作近 20 年,中医基础理论扎实。在妇科常见病、多发病的中西医诊治方面经验丰富,尤其擅长治疗月经不调、痛经、生殖系统炎症、绝经前后诸症。同时运用中西医结合疗法治疗老年病、脾胃病、心脑血管病、内分泌疾病、失眠等病症,临床疗效显著。
西安市中医学会妇科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西安市中医学会内分泌专业委员会委员;国家级健康管理师、公共营养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