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首先应该知道来自何方?将去往何方?这是中国人传统"根"的情节。
一座城市,也要有自己的"根"。城市的"根",是她不可复制的历史、人文。独特的历史和人文,以及不同时期的遗存、传统技艺,赋予了城市的魅力。
仁怀,是一个有着900多年建县史的城市。900多年的历史和遗存,积淀了仁怀深厚的底蕴和独特文化体系。
这便是仁怀的"根",一部与伐木、航运、盐运、酒业交织的历史书,也是一部家国情怀的写真。
为立体化、具象化仁怀历史,我在前人研究基础上,查阅《方舆胜览》《宋会要辑稿》,以及《牧司一方》《仁怀县志》《仁怀建县九百周年文集》《仁怀地名历史文化知见录》等,结合自己的认知,形成《寻根仁怀》一文,试图帮助人们快速认识仁怀,了解一座城市的人文精神。
当然,知识积累有限、资料所限,文中部分表述或有欠缺,欢迎指正;也因篇幅、体例所限,还有很多"具象化"的线索,未能收入,有待下文叙述。
(一)赤水河下游 有个"老仁怀"
从仁怀市区出发,开车顺赤水河而下,大约两小多小时,抵达赤水市复兴镇。河边崖墓中出土文物表明,小镇已有2000多年历史。
春雨淅沥中,沿着覆盖了船型木顶棚的长街前行,走不远就能遇到一个巷子口。这些小巷墙壁上,钉着简易指示牌——"老仁怀街巷"。
小巷尽头,红艳艳的三角梅,匍匐于丹霞石搭建的券拱门上、旁边长满青苔的瓦屋顶上。屋顶上,主人随意摆放的一盆朱顶红,开得正艳。
▲三角梅匍匐于券拱门和老屋顶
走在湿漉漉的小巷里,本地人侧身让路,还不忘提醒"石板路上有青苔,小心脚下滑哟",让人心头暖暖的。
券拱门旁的老屋里,住着李妈妈。在后墙根水龙头下洗衣的李妈妈,听闻客人从仁怀而来,她仰着头对客人说,"这里才是老仁怀呢"。
赤水河两岸,虽开发较早,但直到北宋才真正进入行政区划。
《方舆胜览》说,北宋王朝施行的一些仁爱政策,使得该地区各少数民族,"凡宾客聚会,酋长乃以汉为贵",纷纷要求归附宋王朝。而北宋统治者借势于北宋大观二年八月,下达了"西南夷赴涪、泸、南平军纳土归顺"的诏令。
《宋会要辑稿》记载说:大观二年九月,"据夔(kui)州转运司言:南平军播州夷人杨光荣以状,所管系唐朝所遗地。唐(播)州平生户一万余家乞献纳朝廷。又(据)夔州状:据(播)州番首指挥使杨文贵等状,近年以来,闻今皇帝(宋徽宗)圣德圣慈,百姓贫穷者,官破衣粮养活;病患之人,官破粥药疗疾。文贵等久限界外,无路得达今涪州,乞依例献纳田土"。
北宋大观三年(1109年),流域夷酋罗永顺、杨光荣归附献地。北宋王朝为了教化一方,强化地区统治,取"布施仁爱之心,怀柔边远之民"之意,设立了仁怀县,治所复兴。
另一种说法认为,"仁怀"之名,意指"黎民百姓思仁君、盼归附"。其理由是:《礼记•中庸》中"仁者人也,亲亲为大",怀指"归向"。《尚书•皋陶谟》里的"安民则惠,黎民怀之"。
与仁怀同时设立的,还有承流县,县治位于上游的土城镇。两县并属滋州管辖。
▲复兴镇老街一角
十多年后的北宋宣和三年(公元1121年),由于东南地区方腊等农民起义,使得北宋财力、兵力大量消耗,为节省开支,裁减官员俸禄,只得废除了滋州等十二个边远州县。
作为重要军事地,原滋州地仍受到北宋王朝重视,遂改滋州城为"武都城",以凸显其军事作用。仁怀县、承流县因此撤销,合并降格为"仁怀堡",作为"武都城"的军事哨所,改隶泸州。
宋灭亡后,元王朝设立"仁怀古磁等处长官司",治所仍在今复兴。
千年长河中,"仁怀"与复兴的交织,长达490余年。"仁怀",也似乎成为镌刻在很多复兴老人内心深处的文化符号,更被视为一种文化自豪——街上老茶馆里,"冲壳子"的老者面前,或一杯清茶,或一杯高粱酒。看见有游客进来,有的会主动搭讪、"讲古"。
很多中国人的传统思维中,存在着明显的正本溯源的思想。这像一个地方或家族的曾经繁华与荣耀,尤其是进入了官家奖赏或记录范畴的人或事,都会成为后世引以为傲的资本。
因此,在茶馆里的老人们看来,明末平播战役导致复兴镇毁于兵火后,仁怀恢复县级区划,县治迁地,虽然管辖的面积更大,几乎囊括了今天的仁怀、习水、赤水,但"那都是后来的事了","复兴才是起点"。
穿过复兴镇上被三角梅叠压的券拱门,继续沿着湿漉漉的石板街前行不远,便可看到赤水河。从这道门出来,是被称为中码头的地方。
"仁怀"与复兴的交织,还有盐巴和酿造。
赤水河盐运,最早可以追溯到明初。清代中期,国家盐政改革、赤水河疏浚,使得赤水河盐运更为繁盛。从四川进入赤水河的载盐船只,大同、复兴及以下河段,河面宽广、水流平缓,多为20至30吨载重量较大的木船。
川盐入黔抵达复兴后,大多会经历第一次转运,换装到5至8吨小船上,再经数次水陆联运,最终抵达后来也一度成为仁怀县治的茅台,通过陆路送往贵阳、遵义、金沙等地。
复兴镇,作为川盐入黔抵黔的第一大港,十分繁华。曾经,码头在镇子外的赤水河边,一字摆开,停满了等待卸载盐巴的船只。只是,在赤水河中上游疏浚航道后,大宗货物运输的船只,能够走得更远,使得更便捷的茅台镇,成为赤水河后来水陆运输的终点与起点,深入黔中腹地,更多了往来商贾、物资交换,并孕育出新产业——酱香酒。
▲早期的赤水河盐运码头之一
发源于云南镇雄的赤水河,一路劈开大山,深切成"V"型河谷,与山顶的落差高达千米。经过数百公里奔腾,流至复兴,赤水河的河床,海拔不足300米。
低海拔河谷地区的复兴镇,雨水充沛,常年处于温湿之中。这种环境,有利于微生物菌群的生长,为赤水河的另一名酿——赤水晒醋,提供了条件。
每年端午前后,新麦成熟,人们到山上采回药性正好的中草药,制作成醋曲,再拌入用大米、糯米熬制的粥浆里,装入坛中,用盐封口密封,置于院坝中暴晒发酵,历时三年左右制成晒醋。
赤水晒醋的历史,同样悠久。复兴镇汉代崖墓的出土文中,包括了来自2000年前的汉代醋罐子。这道名酿,为群众所爱,更为盐商所喜。
与茅台镇老人小酌酱酒类似,复兴镇的老人喜欢喝醋。赤水市早年官宣,统计发现,该市多数百岁以上的老人,都有早起喝一小杯晒醋的习惯。
这样的饮醋风气,为赤水晒醋的发扬光大创造了条件。清代,是赤水晒醋发展的鼎盛期,古镇及县城内有10多家盐号、商号,或自办、或纳股合办晒醋产业。在那段时期,仁怀酱香酒、复兴醋、先市酱油,成为赤水河两岸著名物产,后来都成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只是仁怀酱香型白酒的名气更大,逐步成为强省富民的超级产业。
尊重自然、顺应自然,这是复兴、茅台两地人一脉相承的山地生存智慧。如今,依旧留存在复兴镇江西会馆中的"仁怀县禁止毒鱼"石碑,正是这种生态观、文化观的传承与发扬的见证。
▲江西会馆中的"仁怀县禁止毒鱼碑"
今天,晒醋产业集中规模发展,人们在商铺中可以买到香、酸中略带微甜的正宗赤水晒醋,再也无需家家户户上山采药制曲酿醋。复兴镇上的许多居民小院里,曾经摆放在烈日下的醋缸,多被花草、果蔬替代。
(二)复设仁怀 一年建城
留园坝,在今天的赤水市区,紧挨着一个名叫"石沓沓"的地方,意思是"石梯步"。这地方的石梯步很特别,大多是在原生的红砂石开凿而成,据称早期从赤水河码头到街巷中,都是这样的台阶。
这里是赤水市中心保存最好的古城区,也是最早的建城区,很多人还住在里面。习惯上,赤水人称此处为"东门"。顾名思义,即东城门所在,至今仍在。
平播战役后,仁怀县治由复兴迁往留园坝,遂修建了城墙,并与原先的"石沓沓"一带的城墙形成联系。这道城墙,是迄今贵州省保留最长、最完整的明代城墙。
据称,把恢复后的仁怀县县署设在留园坝,是一件很无奈的事。
赤水河两岸地区,长期为各大土司控制。期间,明玉珍在重庆称帝,建立大夏政权,占据了合江、仁怀一带,改仁怀、古磁城、唐朝坝等处长官司为怀阳县。怀阳县县城,据称就在"石沓沓"一带。
▲石沓沓
元末明初,夏为明灭,怀阳县废,该地区仍为播州土司辖地。明嘉靖七年(公元1528年),杨相任播州宣慰使时,仿汉制设立了仁怀里(今赤水复兴及周边)、儒溪里(今习水土城及周边),以加强该地区统治。
但明成化以后,播州杨氏由于内部原因,对边界地区控制力有所降低,奢、安土司趁机侵占播州疆域。其中,永宁奢氏土司更是东扩八百里,侵占了从河西至黎明的土地,并在儒溪里设立了唐朝镇。隆庆五年(公元1571年),播州末代土司杨应龙袭任播州宣慰使,派兵将仁怀、古磁等地收复。
这段时期,昔日仁怀的土地上,土司之间为争夺地盘引发的战火不断,百姓生活苦不堪言,也导致了该地区发展受滞。直至明万历二十八年(公元1600年)六月平播,四川总督李化龙厘清地界后,地方稍宁。
据李化龙《平播全书》记载,平播前夕,仁怀里头目王继先等人曾经提出,希望以他为主,恢复仁怀县治。但李化龙认为,王继先的目的,是想把本属于土城袁氏土司的地盘据为己有,是"得陇望蜀",有"擅地自治"的野心,严厉驳回。
但第二年四月,播州改土归流过程中,李化龙向朝廷提出了恢复仁怀县的请求。其理由是"仁怀滨播枕永,襟合带泸,为怀阳县故地,当复一县"。
时任四川宜宾县丞的曹一科,因在平播之役中粮草保障有力,成为仁怀复县后的首任知县。李化龙向朝廷举荐他的理由,是"才思开爽,众曰号能""县丞曹一科升仁怀",又"定远县主簿,应改仁怀新县(丞)"。
新的仁怀县,将永宁奢氏土司从播州侵占的八百余里全部划为县域。曹一科上任后,因老县城毁于战火,且又讨厌王继先的政治野心,放弃了在复兴设县署,便打算将县城建到上游的土城。他认为,"土城居各里之中,当大路之要,山明水秀,地坦人稠,离府城七日,宜创县城于此"。
▲赤水北门城门
正当曹一科打算平整土地修建县署时,当地土官买通风水先生,诈称"今年不利于此方动土"。曹是个聪明人,自然知道这是土官的主意,但由于其世袭土城,势力强大,他得罪不起,只好另寻别处。最终,他把仁怀县城选在了距老县城30余里,位于县境北段、无人争占的"荒野之地"留园坝。
明代的仁怀县,相比宋代,县域面积扩大了两倍多,共有十里,分别是仁怀、河西、赤水、小溪、丁山、土城、儒溪、二郎、安罗、李博。清人陶淑李在《设仁怀县议》一文中,这样描述了仁怀县之大:"由县东而上,至遵义县界约八日"。
"众曰号能"的曹一科,确实是位实干家。他在一年的时间里,就按照李化龙的要求,修建起了"周围四百七十五丈,计五里三分,高一丈四尺,垛口一千一百三十三处"的赤水城墙。
今天,人们徜徉于赤水河边的赤水市区,所见到的红色砂岩石的古城墙,即为当年曹一科初建。城墙以石灰、糯米浆勾缝,十分坚固。据资料记载:赤水城墙由四道城门,按东、南、西、北分别命名为"青阳门"、"南薰门"、"聚金门"和"天泽门"。
城墙将留元坝上的民居院舍、街市店铺、官衙书院和宫观庙宇一一圈住,成为冷兵器时期赤水古城最牢固的防卫屏障,同时,也成为区分城乡的一道藩篱,并通过高大的城楼,控制着出入古城的阀门,令人们日出而作,日落而入,并与河岸苍虬挺立的黄桷树构成赤水河上的一道雄伟壮美的景观。
事实上,曹一科所选的留元坝,曾作为怀阳县县治,并非一无所有。至于一年内建成如此规模的城墙,几乎没有可能,因为"尔时民尚未集,士休于野,因以兵代役,给工饩治郡城"。而同一时期,驻守仁怀县的仁怀营仅有官卒120人,既要负责面积相当于今整个赤水市、习水县和仁怀市绝大部分地域的整个仁怀县防务与治安,还要承担塘报传递等任务,不可能抽调更多人力参予筑城。
据县志记载,明万历年间,明王朝对杨应龙征讨,待李化龙平播事定,"幸存旧民十之二、三……","今惟仁怀县尚有仡佬、苗、倮倮三族,合计七、八百户"。
▲迁治亭子坝后的仁怀县城图
因此,曹一科为完成筑城,也只有选留元坝的老城池略作改建加固交差。在他之后,第三任仁怀知县王所用,重新修缮了城墙,并使其更加坚固,功能愈发完善。
目力所限,没能查找到曹一科任职仁怀知县的更多信息。但根据后任的情况推测,他做仁怀知县的时间不会太久。继任者是来自湖广的举人陈王道,据《遵义府学校考》载,陈王道兴办仁怀县儒学,以教化一方。
来源:酱香仁怀
编辑 曾黎 /编审 邓文盈 /签发 蒲谋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