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偶然,我邂逅了永乐乡罗吏村——一个在各种节庆上以舞龙和龙制作最负盛名的布依族村寨。
罗吏村扎龙的技艺,追溯起来已有 150 年的历史。而这一制作起源于玩龙,又称戏龙和舞龙。舞龙最早源于 " 布马舞 ",这是一种民间舞蹈。
舞龙的用意,一为祈雨祈福,二为娱神娱己,三为彰显力量,四为兴旺人丁。其中,祈雨祈福是最基础的,村民们世代相袭,希望通过手里的 " 龙 " 带来来年的五谷丰登以及生活的丰沛。
当然最早时,罗吏村人扎龙是用纸包裹外形,可是遇到下雨,那条精心扎出来的龙便成为一团浆糊,心血白费。后来他们改用了绸子,这样扎出来的龙不仅好看,而且多了些鲜活和生动。罗吏村的龙与别处的龙是有很大区别的,龙制作的第五代传承人唐云富告诉我们说,别处的龙都张着嘴,这样会显得生硬呆板,而他们的龙嘴虽然也张着,却含有一颗会转动闪闪发光的宝珠生动活泼,舞起来更有灵气。
龙的制作是很考究的,画龙点睛,龙的眼睛也是很为重要的,他们最早是用猪尿包,涂上颜色,现在用小灯泡了。头尾还要能屈能伸,宛转灵活。竹圈联成龙身,绳索系其内,白布蒙其外,外用红绿彩绸环缠身。唐云富与龙启元老人(第四代龙制作传承人)一起先画龙,在进行制作前,龙就在他们的心里,行于笔下,腾云驾雾,呼吸吐纳,变幻无常,游刃有余的一条如同神来之龙便形成了。
舞龙结束时,还要在喧天的锣鼓鞭炮声中,恭恭敬敬地将草龙送到河溪之中。其用意也是让龙回龙宫,以保佑一方地面风调雨顺。
既然舞,就不光在白天舞,晚上也要舞,晚上舞就离不开灯,因此大凡舞之龙,都通称 " 龙灯 "。过去罗吏村人是使用 " 麻花 ",也就是麻搓揉成灯芯,一根麻花有八寸长短,可燃烧 20 分钟,一晚上要换无数次灯芯,现在改用电池就方便多了。
现在逢年过节舞彩龙,舞到人家门前就暂时停下来,龙头频点向主人拜年祝福,然后再上下翻腾,左盘右旋。这时,主人必须鸣放鞭炮以示欢迎,并有所答谢:裹着钱的 " 红包 " 或糖果香烟等。
离开罗吏村时,我们看到了蜿蜒而流的河水,绕村缓缓向前,有了这水,有了这龙,这个村庄便生出了无限的风情 ……
作者 王红
编辑 段筠 / 编审 李枫 / 签发 蒲谋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