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苗夏阳)
7 月 10 日,樊锦诗从事敦煌文物工作 60 年座谈会在敦煌举行,会上正式命名了编号 381323 小行星为 " 樊锦诗星 ",继向北京大学捐资 1000 万元支持敦煌学研究后,樊锦诗再向中国敦煌石窟保护研究基金会捐资 1000 万元,用于敦煌文物事业发展和急需人才培养,捐款来自樊锦诗所获奖金及个人积蓄。
60 年来,她初心不悔,静静守望在莫高窟旁。而今,一颗以她名字命名的小行星 " 樊锦诗星 ",也在浩瀚天宇中静静运转、静静闪光。
她是樊锦诗,她心心念念了一辈子的,都是敦煌。漫漫黄沙,寂寂戈壁,经过每一个寒暑春秋,她把全部情感凝结成对莫高窟的一个 " 爱 " 字," 和谈恋爱一样,既然爱她,就要想尽办法去爱!"
△ 1962 年秋,宿白、常书鸿、李承仙与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实习学生(樊锦诗:左三)在莫高窟大牌坊前。
1958 年,樊锦诗进入北大考古专业就读,与敦煌初见是在 1962 年,来到敦煌实习," 看一个窟就说好啊,再看一个还是好啊,说不出来到底有多大的价值,但就是震撼,激动 "。
1963 年,25 岁的樊锦诗和恋人彭金章从北京大学毕业,他们一个被分配到敦煌莫高窟,一个到了武汉大学。当时,樊锦诗答应彭金章,去敦煌 3 年就回来。
初次来到大西北,生活的艰苦远远超出了樊锦诗的想象," 炕是土的,桌子也是土的,坐的凳子全是土的,房顶是纸糊的,半夜会有老鼠掉在炕上 "。
△图为 1964 年,樊锦诗(左一)在敦煌工作。北京大学供图
毕业分开一年后,彭金章千里迢迢来到敦煌看望樊锦诗,他发现恋人变了," 变土了,变成敦煌的人了,吃住都这么艰苦,哪像上海人?"
劳燕分飞的日子过了很多年,直到 1986 年,彭金章最终放弃了在武汉大学的事业,调到敦煌研究院工作。" 如果当时他说你不来武汉我们就掰了,那我肯定跟着他去武汉,但是他没有这么说,我就变得越来越‘放肆’了。" 一说到彭金章,樊锦诗喜欢用 " 打着灯笼也难找 " 来形容。
几十年来,樊锦诗走遍莫高窟的每一个洞窟,看遍每一幅壁画、每一尊彩塑,守望着莫高窟里的历史沧桑、文化纷繁。
她,将敦煌文化遗产保护、研究、弘扬、管理工作,当成终身事业。
她曾经说过:" 我白天想敦煌,晚上梦敦煌,只要一息尚存,就要为敦煌努力 "。
她守护了莫高窟六十载,如今,她捐出自己获得的奖金和多年的积蓄,为的还是敦煌,她期盼着的是后继有人、薪火相传。
朝斯夕斯,念兹在兹,她的这些话,每一句都朴实,每一句都动人。
(设计:盛瑞丽)
择一事,终一生;心归处,是敦煌。
致敬 " 敦煌女儿 "!
来源 新华网
编辑 段筠 / 编审 李枫 / 签发 蒲谋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