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也许会说,水果无非是寻常之物,吃了似乎也不需要大书特书。对的,不过如果宋人吃的是冰镇水果呢?
1、冰镇水果
六月的开封," 都人最重三伏,盖六月中别无时节,往往风亭水榭,峻宇高楼,雪槛冰盘,浮瓜沉李,流杯曲沼,苞鲊新荷,远迩笙歌,通夕而罢 "。这个时节的杭州也是如此," 湖中画舫,俱舣堤边,纳凉避暑,恣眠柳影,饱挹荷香,散发披襟,浮瓜沉李,或酌酒以狂歌,或围棋而垂钓,游情寓意,不一而足 "。所谓 " 浮瓜沉李 ",就是用冰水来浸瓜果,使其冰凉后再吃。真会享受的宋朝人。
唐宋时候的人夏天吃樱桃,还喜欢将樱桃装在碗里,然后淋上冰镇过的蔗浆、奶酪,就跟我们现在吃水果沙拉差不多。唐朝诗人韩偓有一首《樱桃诗》这么说:" 蔗浆自透银杯冷,朱实相辉玉碗红。" 说的便是这种吃法。还有一首宋诗写道:" 房青子碧甘剥鲜,藕白条翠冰堆盆。" 说的也是夏季吃冰镇果子的惬意事。
" 冰盆浸果 " 的生活细节,还被宋人画入他们的画作中。但你得够细心,才能够发现这些细节。台北故宫博物院收藏有一套传为南宋刘松年的《十八学士图》,其中一幅是 " 棋弈图 ",画面左下角的石桌上,有一个果盘,果盘装了几颗桃子,还有一大块冰。正是冰镇水果。
元人刘贯道描绘宋朝士大夫生活的《消夏图》,也画有一个果盘,搁在一张木几上,果盘里装了水果和冰块。原来宋元人的 " 消夏 " 法子,也跟我们一样,吃冰镇水果。
宋代并没有电冰箱,宋人又是如何在盛夏时节取得冰块的?
其实,古人在很早以前就有冬季采冰以供夏用的做法,皇室建有 " 凌室 " 藏冰,设立 " 凌人 " 掌管藏冰事务。不过,宋朝之前,通常只有皇家、贵族、官宦、豪富之家才有条件藏冰;市场上虽然也有夏冰出售,却是不折不扣的奢侈品," 长安冰雪,至夏月则价等金璧 "。
到了宋代,除了朝廷还保留着 " 三伏日,又五日一赐冰 " 的惯例,寻常市民也可以享用到消夏的冰块了,因为藏冰这时候已经成为普通商品进入市场,杨万里的一首诗说:" 北人冰雪作生涯,冰雪一窖活一家。帝城六月日卓午,市人如炊汗如雨。卖冰一声隔水来,行人未吃心眼开。甘霜甜雪如压蔗,年年窨子南山下。" 诗中的 " 市人 "" 行人 ",显然包含了一般市民,他们也是商品冰的消费者。
盛夏六月的汴京街头,贩卖水果的商贩也会用冰块来给水果保鲜:是月巷陌路口、桥门市井,皆卖 " 芥辣瓜儿、义塘甜瓜、卫州白桃、南京金桃、水鹅梨、金杏、小瑶李、红菱、沙角儿、药木瓜、水木瓜、冰雪凉水荔枝膏 " 等水果(或水果制品)," 皆用青布伞,当街列床凳堆垛,冰雪惟旧宋门外两家最盛 "。我们可以肯定地说,宋朝的寻常市民在炎夏时节也是能够吃上冰镇过的水果的。
2、市场的力量
在宋朝京城卖水果的商贩,很讲究水果的新鲜度:" 京师卖生果,凡李子必摘其蒂,不敢触其实,必留上衣令勃勃然,人方以新而为好,至食者须雪去之。" 甚至在水果采摘的时候,就要注意水果的保鲜:" 遇天气晴霁,数十辈为群,以小剪就枝间平蒂断之,轻置筐筥中。护之必甚谨,惧其香雾之裂则易坏,雾之所渐者亦然。尤不便酒香,凡采者竟日不敢饮。"
由于城市水果市场的发达,宋朝的大都市出现了专门的 " 果子行 "(相当于水果商协会),换言之,贩卖水果已发展成一个大行业。《东京梦华录》载," 果木亦集于朱雀门外,及州桥之西,谓之果子行 ";" 西宫南皆御廊杈子,至州桥投西大街,乃果子行 "。可知东京的 " 水果商协会 " 并非只有一处,而是有好几处。《梦粱录》与《西湖老人繁胜录》也记录了杭州的泥路青果团、后市街柑子团、青果行、果行。
一般来说,外地的水果运到,要先进入果子行,再由果子行批发给各个水果店与商贩。开封有一条巷,里面数十户人家都以锤取莲子肉为业,每年夏末,收购水果的商人都要委托他们锤莲百十车,然后卖给京城的果子行,再由果子行投放于市场。
市场上能够出现这么多的水果、水果制品,要归功于宋朝果农规模化、商业化的水果种植。蔡襄的《荔枝谱》载:" 福州种植(荔枝)最多,延迤原野,洪塘水西,尤其盛处,一家之有至于万株 "。"(荔枝)初着花时,商人计林断之以立券。若后丰寡,商人知之,不计美恶,悉为红盐者,水浮陆转以入京师,外至北戎、西夏;其东南舟行新罗、日本、琉球、大食之属,莫不完好。重利以酬之,故商人贩益广,而乡人种益多,一岁之出,不知几万个亿,而今人得饫食者盖鲜矣,以其断林鬻之也 "。
这段文字其实记录了一种在当时而言可谓非常先进的商业形式:远期合同。在荔枝刚刚开花的时候,水果商就先跟荔枝种植户订立购买合约(立券),并预付定金,订购某一片林场出产的全部荔枝(断林鬻之),不管产量多少、质量如何,均由他包买。等到荔枝成熟时节,商人再来收货,然后从水陆两路运往京师、西夏、日本、大食等地。由于荔枝被商人成片成片预订,以至福建虽然盛产荔枝,但当地人都很少吃到。水果商与种植户签订的合约,是不是接近于今日的 " 远期合同 "?
我们都知道苏轼写过一首《食荔枝》诗:"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不过,在宋朝之前,远离岭南的人想吃荔枝并不容易,唐朝时杨贵妃要吃一次荔枝,还得依靠行政系统的力量调运,"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但到了宋代,荔枝已是市场上的寻常商品,《西湖老人繁胜录》记载," 福州新荔枝到进,上御前,送朝贵,遍卖街市。生红为上,或是铁色。或海船来,或步担到,直卖至八月,与新木弹相接。" 甚至西夏、日本、大食等国家也能吃到产自中国南方的荔枝。这就是市场的力量,是商人与市场让宋朝的普通市民享受到唐时杨贵妃的口福。
来源 / 南周知道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