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快报+ 2023-07-16
聂震宁:书写一代教育工作者的心灵史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font3.html

 

出版家聂震宁的长篇小说《书生行》今年 4 月由人民文学出版社推出。

很多人可能只知道聂震宁是一位卓越的出版人,却不知道写小说才是他的老本行。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他以《暗河》《长乐》等中短篇小说崭露头角,引起文学界的广泛关注。后进入出版行业,从漓江出版社社长、人民文学出版社社长到中国出版集团总裁,承担着中国出版业重要岗位的工作。近些年来,聂震宁一直持续、不遗余力地推广全民阅读,取得了巨大的成效。《书生行》是他重回小说家身份所写的第一部小说,也是他在长篇体裁上的一次全新尝试。

小说家前史

在迈入出版业之前,聂震宁有过漫长的写作 " 前史 ",直到将近 40 岁的时候才转型做起了出版。

聂震宁出生于 1951 年,初中毕业之后,和许许多多的同龄人一样,加入了上山下乡的时代大潮,从广西宜山县城插队到农村。其间工厂、煤矿先后来招工,他都因出身不好而失去机会。后来他被生产队派去铁路工地修铁路,一干就是三年,开隧道、打风钻这些危险工种他都干过,多次死里逃生,修完铁路又回到农村,前后七个年头。

插队劳动,白天他和农民一样顶着骄阳劳动,晚上人人都累得倒头就睡时,他却常常看书熬到半夜。不仅仅看他喜欢的文史哲类书籍,还自学高中数理化课程。那时并没有任何消息说要恢复高考,他只是觉得不能让自己仅仅停留在初中文化知识水平。他读过很多革命者和伟人的传记,英雄人物们也都是在艰难困苦中不断努力,这对他的人生是一种极大的鼓舞," 从来没有绝望过,没有觉得生活就这么终结固化了。"

几个热爱阅读的知青之间相互借书看,聂震宁觉得,后来自己在文学创作上、出版事业上有所成就,实在是那个时候打下的底子。" 当时和我分在同一个村的,只有另一个男知青。别的村都是有男有女,可以发生各种各样的故事,我们两个男知青产生不了故事,只有看书。" 看到废品收购站收购了很多旧书,他们便和收购站的工作人员商量每斤加两分钱买过来," 一开始对方还挺乐意,后来就说不行——都让你们买走了,我的任务完成不了,就不卖了。"

读书多了,加上当时的生活经历,聂震宁有了不吐不快的欲望,他开始尝试写作,一写就被省里的文艺刊物发表,县里也开始重视,把他抽调上来参与 " 命题写作 ",主要是写一些革命历史故事和纪实文学。为了解决他的农民身份问题,县里将他安排进了县师范学校,一边上学一边为县里写作,毕业后分配到县文化局做创作员。他那位同村的知青同学返城后在工厂当工人,恢复高考后考上了大学,后来又去美国读研究生,成了哈佛大学的医学博士。是阅读支撑他们从山村里走出来,人生从此变得宽广。

1981 年,聂震宁的小说处女作《绣球里有一颗槟榔》在《广西文学》发表,被当年刚刚创刊的《小说选刊》选载,在广西文学界引起巨大轰动。聂震宁也从宜山县调到河池地区工作,任《金城文学》编辑。1984 年,中国作协文学讲习所在全国招收文学创作专业学员,聂震宁成了广西地区唯一一名被录取的学生。同批学员中有赵本夫、储福金、薛尔康、丁正泉四位江苏作家,他和赵本夫是舍友。两年后,北大开办作家班,面向讲习所两期 80 多名学员举行选拔考试,聂震宁以第六名的成绩被北大录取。由于计入了讲习所的两年学习经历,他们是作为 1984 级的学生,开始了北大中文系的学习。在北京学习期间,聂震宁的工作关系由河池转到了广西的文艺出版社——漓江出版社。1988 年,聂震宁大学毕业回到漓江出版社工作,先后任编辑部主任、副总编辑、总编辑、社长,1996 年提任广西新闻出版局副局长。两年后,赴京接任人民文学出版社第七任社长职务。

2010 年,北大中文系建系一百周年的纪念册列出了 " 百年百名杰出系友 ",聂震宁因为在出版领域卓有建树而入选,由于入学晚,排在第 100 位。排在第 98 位的,是比他小 14 岁的 1980 级系友李敬泽。

新锐小说家转型做出版

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之前,在文学编辑工作之余,聂震宁写下了《暗河》《长乐》等备受好评的作品,1988 年获得首届庄重文学奖,是当时文学界不可小觑的新锐作家。王蒙盛赞他的代表作《长乐》" 可以用‘惊艳’两个字概括 ",评论家陈晓明称他为 " 八十年代文学史上的‘漏网之鱼’ "。但因为专心出版业,他此后中断了小说创作。

聂震宁曾在自述传记《在朝内 166 号的日子里》中回忆,无论是担任漓江出版社社长还是在广西新闻出版局副局长任上,聂震宁均有口碑,但从地方奉调入京,执掌素有 " 文学出版国家队 " 之誉的人民文学出版社,很多人还是颇感意外,甚至不乏 " ‘小社’来的怎么能管‘大社’ " 之类的反对声音,这直接导致聂震宁在经过了漓江边的 " 百日徘徊 " 后才得以赴任。追忆冯雪峰、巴人、严文井、韦君宜等人文社前任社长的言行事迹,聂震宁感到应以前辈为榜样,兢兢业业当编辑,一心一意出好书。

在任人文社社长期间,聂震宁所操持引进的 " 哈利 · 波特 "" 新课标中学生课外文学名著丛书 "" 二十一世纪年度最佳外国小说 " 等系列,都成了人民文学出版社的宝贵财富和经济支柱。

为了做强长篇小说这一人文社的传统优势板块,经聂震宁主抓,推出了《东藏记》《历史的天空》《突出重围》《沧浪之水》《花腔》《张之洞》等颇具影响的长篇小说。其中,《历史的天空》《东藏记》《英雄时代》三部作品,同时获得第六届 " 茅盾文学奖 "。人文社 " 一届三茅奖 " 一时传为出版界、文学界佳话。

搁置写作,转型做出版,聂震宁坦言也曾有过失落和遗憾。" 有时候看到同时代作家的作品或是新人的作品,心里面也痒痒的,觉得自己也可以写这一类的小说。但受人之托,忠人之事,先要把出版搞好。调任人民文学出版社的时候,我对考察组的同志说了,就想在那里好好做一个社长。我说我这一辈子最喜欢的是文学,其次就是文学出版,现在到了人民文学出版社这样的文学殿堂,夫复何求?2001 年上级来考察我,拔擢我去新组建的中国出版集团任职,社里一片挽留之声,我对人文社的工作认同感应该还是比较强的。"

写给老师的赞美诗

《书生行》是聂震宁自 1994 年放下创作之笔三十余年后的小说回归之作,所写的是他初中时代的记忆,人物、情节皆有所本。

故事的发生时间被设置在上世纪中期,一群毕业于一流高校的教师,从四面八方义无反顾地来到广西边陲的山区中学,怀揣着纯粹的理想信念,成了当地的名师,让学校成了当地的名校。这段转瞬即逝的岁月成就了 " 沂山一中 " 的高光时刻。

2021 年,聂震宁回到母校参加 90 周年校庆,发现 60 年前教过他的许多老教师都没有来,只见到一对教化学的夫妇老师。夫妇俩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化学系,男老师是福建小伙,女老师是上海姑娘,上世纪六十年代初期分配到广西这所山区县级中学任教,当时都才二十多岁,一晃 60 年过去了,如今垂垂老矣。男老师对着女老师大声说 " 这是聂震宁 ",但女老师只是茫然地点头微笑,显然已经认不出他来了。聂震宁很是难过,只是大声地叫 " 老师好 ",眼泪湿润了眼眶。

" 可能我是最有心的一个学生了,一直记得很多老师的故事。" 说起中学时代的往事,聂震宁滔滔不绝," 我的班主任对我真是不离不弃,因为家庭出身不好,我被取消了入团资格,他还是看重我、任用我,当着全班同学的面夸奖我坚持阅读和写作;我的物理老师才华横溢,一手画圆、一手画直线这些名堂他都会,还兼着音乐和美术的课程,他唱歌不好听,但乐理知识讲得很透;教务处廖老师,北师大毕业后分配在《中国教育报》工作,因为妻子在县医院工作,调不去北京,他就回到了县中。一天晚自习,突降暴雨,电闪雷鸣,同学们吓得嗷嗷叫嚷,忽然廖老师匆匆走进教室,给我们激情朗诵了高尔基的《海燕》……"

" 当时我们好几个老师都找不到老婆,主要是出身不好,再就是文化有隔阂。物理老师一直想找个漂亮的,后来找了县广播站的一个播音员,女孩在爱情上受过刺激,精神有点问题,但他就要找漂亮的。历史老师是复旦大学高材生,学业深厚扎实,讲课口若悬河,书上的内容全都能背下来,我们很是震撼,他也找不到老婆,最后找了一个脸上有胎记的本地姑娘。"

" 后来,我发现满校园的老师们已经离散于各地;再后来,听说老校长殁了,很欣赏我的语文老师落寞故去,班主任也病故了 …… 想要报答师恩的时候已经无从报答。"

但悠悠岁月里,老师们给予的庇护和仁爱,已经固化成心头难以磨灭的记忆。给老师写一首赞美诗,成了聂震宁写作这部小说的直接原因。他从去年 4 月开始写,或许是这份书写的冲动积压了太久,短短四个多月,他就写成了这部 36 万字的长篇小说。

" 南京仔 "

" 沂山一中 " 的教学实验中,很重要的一项就是老师与学生们共读世界名著,老师引导学生学会解读文学、认知世界。动笔之前,聂震宁曾就女主人公舒甄好应该就读于哪所大学的图书馆学系,给南京大学图书馆学系的徐雁教授打了个 " 咨询电话 "。

" 我跟他说,我这个小说的女主人公是图书馆学系毕业的,因而具有比较先进的图书馆学理念。当时全国只有北大和武大两所大学开设图书馆系,你认为她应该是哪所大学为好。徐雁告诉我,当时国内高校的图书馆学走的是两条路线,一条强调文献的搜集整理,以支持学术研究;一条强调服务教育、服务大众。北大图书馆学系主要是学术研究路线,而武大图书馆学系源于沈祖荣先生创办的文华图书专科学校。沈祖荣毕业于哥伦比亚大学,是中国获得图书馆学专业学位第一人。20 世纪初,他发起了一场新图书馆运动,强调图书馆要服务社会、服务大众,武大的图书馆学系就是这么一脉相承下来的。徐雁认为舒甄好应该是武大毕业的。"

小说开头,男主人公秦子岩辞去北师大教职回到广西山区,与未婚妻舒甄好相聚,下火车后,车站内一片漆黑。这个场景来自于聂震宁的童年记忆。

聂震宁是南京人,四岁丧父,母亲带着 5 个孩子从南京迁徙到广西外婆家。在宜山站下车,火车开走,站台灯立刻全都灭了,幼小的聂震宁只记得当时眼前一片漆黑。黑夜里,母亲从车站外找来一个木板车拉行李,走了很长的夜路才来到外婆家。

从南京突然来到山区小城,反差很大,但因为年幼无知,他也就随遇而安,并没有特别强烈的失落感,反而每当别人叫他 " 南京仔 " 时,他还有一种与众不同的优越感,为此,南京对他竟成了一种内在的精神支撑。他从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开始发表作品,别人介绍他的履历时经常用的一句话就是 " 南京人,成长于广西 "。其实广西作家里不少是外地人,但很少有人介绍他们是北京人、河北人、湖北人 ……

家里也有兄弟姐妹渐渐在南京发展起来。当年独自留在南京读初中的姐姐,全凭个人努力,成为南京亚东建设集团的董事长,最早开发了亚东城和仙林大学城。哥哥后来回南京郊区插队,由此南京就有很多的亲人。赵本夫、范小青、储福金、毕飞宇、苏童、叶兆言、王干等江苏作家对他也特别友好。

" 江苏的作家和文化界人士都把我看成是家乡人,有事情需要我出力的我也会尽力,我有了一些成绩也会得到他们的肯定和支持。2018 年江苏省全民阅读推荐用书 12 本,其中就选了我的《阅读力》,2021 年江苏省全民阅读推荐用书 12 种,又选了我的《阅读力决定学习力》,这些我都看成是家乡人对我的一种支持。"

现代快报 + 记者 陈曦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