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AKER贵阳 2023-07-17
【县志人物】祁尹盦、陈佛中、郑义兴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font3.html

 

祁尹盦

祁尹盦(1894~1976 年)名承佑,笔名渔父,中枢镇人,民国四年(1915 年)毕业于遵义旧制中学。历任仁怀高等小学堂、仁怀县城男、女两级小学、仁(怀)、赤(水)、习(水)联师、古蔺私立兴本中学、仁怀一中教员,从事教育事业,长达 60 余年。解放后,当选为仁怀县人民代表大会一至四届人民代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仁怀县委员会第二、第三届常务委员。

尹盦自幼天资聪颖,性诙谐,勤奋好学,对古典诗文,历史典籍,苦读强记,善诗词。1983 年,仁怀史志办编辑的《乡先辈诗词搜逸》搜入二十多首诗词入集。从教期间,担任语文、地理、历史课程。由于他的博学,口齿清楚,课堂教学,绘声绘色,学生听而不厌,受到好评。抗日战争初期,在中枢小学通过历史教学,讲述戚继光抗倭斗争的史实,联系当时日寇强占东北四省的现实,灌输抗日思想教育,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课堂上曾出现学生振臂高呼 " 打倒日本帝国主义,还我河山 " 的口号。当抗日战争取得平型关大捷时,尹盦挥笔吟哦,诗曰:" 板垣矶谷肆狓猖,铁掌铜头最擅扬;报导平关飞露布,呼儿沽酒润诗肠。"

祁尹盦热心教育事业,数十年始终不渝。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贵州处于军阀混战的局面,同学犹国才、吴剑平任黔军某师师长时,多次函请和派员登门邀请到军任职,尹盦不慕权贵而改变他从事教育事业的初衷,婉言辞谢。抗日胜利后,1946 年,仁怀地方势力新老两派斗争激烈,尹盦旧友和同学多属老派体系而他的学生多属新派体系,人们把尹盦列入老派体系。他厌恶和不介入地方的政治斗争,因而离开家乡,到古蔺私立兴本中学任教。

尹盦识时务,爱憎分明。仁怀建立新政权前夕,国民党县长李繁均组织 " 仁怀县反共救国委员会 ",尹盦以地方士绅,列为委员,拒绝参加成立大会。当成立 " 仁怀人民临时办事处 " 时,却积极参加活动,迎接中国人民解放军遵义军分区独立大队进驻仁怀,筹建人民政府。国民党 89 军驻仁怀境内的独立旅旅长罗再启是尹盦的学生,凭此关系曾参与争取独立旅起义的活动。

仁怀县人民政权成立后,曾参加过赤水县的土地改革运动,调查过水塘乡大地主王张氏的剥削帐,通过这些反封建斗争的实践,促进了他世界观的转变,热爱和拥扩中国共产党。随后投身教育事业,呕心沥血,培育学生。在十年内乱期间,曾因为挂名参加 " 仁怀县反共救国委员会 " 的缘故,被造反派定为 " 历史反革命 " 而遭到批判斗争,1976 年病逝。直到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才得到昭雪平反。

陈佛中

陈佛中,又名斯近,中枢镇人,生于清光绪二十七年 ( 1901 年 ) 。民国八年(1919 年)毕业于贵阳后期师范学校,此后任赤水县劝学所视学,贵州省自治讲习所科长,仁怀、习水县两级小学校长。

民国二十二年(1933 年 ) ,佛中年过三十,乃投笔从戎。考入南京国民党中央军校第十期毕业。1937 年 " 七 · 七 " 芦沟桥事变发生后,任国民党军事委员会别动总队参谋处少校情报科长。此间,中共北平市委印刷科长周国荣,被捕判刑 8 年,关押在南京中央军人监狱,佛中曾去探望,并在经济上给以资助。当别动总队改编为新二八、新二九两个独立师后,调任二八师八二团第一团少校营长。1941 年曾随二八师奔赴缅甸抗日前线出国远征,后又转入一零三师任中校参谋主任,参加了打通滇缅线的松山战役。抗日胜利后,调任云南省警备总司令部上校人事科长,国民党十九兵团上校人事处长等职。1948 年 5 至 7 月,云南省昆明学生罢课上街游行,中共地下党员王尉民(贵阳人)是这次运动的组织者之一,不幸被捕,佛中将其营救出来,并安全送回贵阳。

1949 年 8 月,卸职返乡。时值国民党全面崩溃,中国人民解放军进军西南的前夕。国民党八十九军独立第六旅罗再启部,在仁怀境内扩充兵力,罗是陈在仁怀两级小学任校长时的学生,曾委任陈为该旅参谋长。佛中审时度势,婉言相辞。同年十一月下旬,贵阳、遵义相继解放,国民党部队纷纷起义。当月下旬,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兵团十军二八师取道仁怀进军四川,罗再启见大势已去,主动找陈佛中商议起义事宜,佛中表示赞同,并于十二月上旬亲自前往中国人民解放军遵义军分区反映情况,受到了遵义行署专员李苏波和遵义军分区政治部主任任涛的接待,受命充任联络员,持函亲自前往茅台镇,与罗再启联系,召集官兵,宣传中国共产党对国民党部队官兵的起义政策,晓以大义,坚定了罗再启靠拢中国共产党的决心,终于当年 12 月 29 日,该旅旅部官兵 151 人,携带全部武器,开往县城中枢镇,靠拢中国人民解放军遵义军分区接管仁怀的独立大队。这样就消除了再启部在仁怀的隐患,对稳定当时仁怀局势,起到了应有的作用。随后,他回到昆明定居。

郑义兴

郑义兴(1895~1978 年),又名永淮,四川古蔺县水口乡人。出身农民家庭,幼时入塾读书。民国二十年 ( 1931 年),进入茅台成义烧房当学徒工。民国七年(1918 年)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 1952 年间,先后在成义、荣和、恒兴酒厂遵义龙坑酒房当酒师,1953 年转入地方国营贵州茅台酒厂,以酒师身份负责领导这个厂的生产技术工作。

茅台酒的生产技术,历来都是师傅带徒弟,学徒跟班劳动,师傅口传相授,代代相传,凭自己的经验进行生产。茅台酒厂建立以后,厂领导倡导,号召工人总结生产经验,寻找规律,制定茅台酒酿造技术的工艺操作规程。义兴带头响应号召,将前辈的酿酒技术和自己从事三十年酿酒的实践经验,口传记录,为厂方提供资料,制定了 " 茅台酒生产技术的操作规程 "。同时,选中青年工人李兴发作徒弟,耐心传授,毫无保留。后来,李兴发担任了这个厂的副厂长和国家酿酒行业、全国酱香型酒类生产顾问。

1954 年至 1955 年间,茅台酒厂根据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发出的 " 增产节约,勤俭建国 " 的号召,在厂内开展以增产节约为中心的社会主义劳动竞赛。厂领导提出 " 沙子磨细点,一年四季都产酒 " 的口号,违反茅台酒酿造的生产规律。义兴反对这种主张,但未被领导采纳,反而给他扣上守旧的帽子,致使酒的质量下降。

1956 年,全国八大名酒会在北京召开之后,厂里接受了过去违反茅台酒生产规律的教训,责成郑义兴承担领导全厂生产技术的重担,按照已经制定的茅酒生产工艺的操作规程进行生产,使茅酒质量恢复正常。经贵州省轻工厅批准,郑义兴由四级工提升为七级工;并给予物资奖励,提拔他担任副厂长,授予工程师职称。郑义兴曾任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贵州省委员会第二届、第三届委员,同时,被选为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届、第三届代表。

来源:酱香仁怀

编辑 曾黎 /编审 邓文盈 /签发 蒲谋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