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快报+ 2023-07-17
《长安三万里》火出圈,“百家讲坛”名师于赓哲来宁讲述大唐风云人物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font3.html

 

近日热播的电影《长安三万里》,带领人们再次重温唐诗带来的感动和浪漫。为何唐代的伟大诗人大多出现于唐中期之后?这其实与中国科举制度的发展有关。7 月 16 日,陕西师范大学教授、" 百家讲坛 " 名师于赓哲携两本新作《烧尾》《凌烟阁》,做客鼓楼区图书馆 " 盛夏阅读季 ",围绕科举制度的诞生及其对中国历史的影响展开分享。

" 烧尾 " 有 " 鱼化龙,登龙门 " 之意,《烧尾》一书除了介绍科举制度、科举文化之外,还讲述了李白、刘禹锡、李商隐等人与科举和仕进相关的经历,呈现了唐代士人的社会生活与风貌。《凌烟阁》则以凌烟阁 " 功臣图谱 " 串起大唐 300 年盛衰史,讲述了二十四位功臣如何缔造了大唐基业,又如何影响了唐代历史的发展走向。

△于赓哲

科举制度的兴起与发展

理解科举制度的诞生背景与重大意义,必须先了解在科举制度前,中国历史上曾实施的官员选拔制度。先秦贵族政治时代," 古代惟官有学,而民无学。" 获取知识的途径被贵族阶级垄断,普通百姓根本没有学习的机会,而统治阶级与贵族的政治职位与权力,也都为世袭制。到了东汉时期,选官的渠道有二:一是察举,即由乡里推荐,郡国守相向朝廷推荐;二是辟除,即地方高级官员自行任命下级官员。东汉王朝结束后,曹魏建立,曹丕为了获得世家大族的支持,施行九品中正制,以世家大族为各州郡的州都和大中正(州)、中正(郡),专管搜荐人才。

无论是察举制还是九品中正制,都有其在选拔人才方面的弊端。" 只要是人的主观意志发挥作用的选举制度,久而久之,必然变成谋私利的工具。" 于赓哲介绍,由于豪族在乡间拥有强大社会影响力,察举和辟除多半被他们控制,比如当时的汝南袁氏就 " 门生故吏遍天下 ",成为儒家官吏集团中的首脑人物,东汉末年军阀袁绍即出自汝南袁氏的门下。九品中正制则造成了 " 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 " 的局面," 国家走向了阶级固化,年轻人的奋斗没有了意义,社会也就失去了活力和进步的可能,两晋的乱世也是受到九品中正制的影响。"

△《烧尾》 于赓哲 著

为了避免这些弊端,隋文帝时期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将选官权重新收归中央,走上了皇权强化的道路。到了唐代,科举制度逐渐完善、规模也逐渐扩大。唐朝考试的科目分为常科和制科,定期举行的是常科,由皇帝下诏临时举行的考试称为制科。统治阶级也意识到科举制在加强皇权、巩固统治方面的作用,唐太宗李世民就曾在一次科举考试结束后,站在午门城楼上看着新进的进士们鱼贯进入朝堂,高兴地对左右说 " 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

到了武则天时代,她对科举制又进行了一系列革新。比如,她开创了殿试制度。" 在中国古代最重视的人伦就是父母与孩子之间的关系,其次就是师生关系。" 据于赓哲介绍,武则天在大殿上为考生主持考试,等于在彼此间建立了一层师生关系,拉拢读书人的心。此外,武则天开创了武举制度,刺激民众的尚武精神,唐朝名将郭子仪就是由武举制度培养出来的。

△活动现场

科举制度的历史影响

科举制度最直接的历史影响就是加强皇权,结束了贵族政治的统治。" 虽然门阀贵族在科举考试中比在寒门考试中更有优势,但科举考试毕竟让所有人坐在同一考场上,以相同的规则进行竞争,比起‘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的魏晋南北朝,总算有进步。"

此外,唐朝科举有个显著的特点是试卷不糊名," 考官如果认识考生,或者早已闻听大名,判卷时自然会有倾向,因此名声对考生来说至关重要。" 这就促使了考生必须到处周游行卷、温卷,因为 " 想要获得乡贡名额,让考官知道自己的名字,就必须靠近官场的人脉网络,不敢离开须臾;即便是主簿、县尉那样的底层官员,也必须离开本乡本土,宦游几百上千里 "。因此门阀子弟无法像唐朝以前那样依靠家族在本乡本土的势力,导致门阀子弟与家族传统地盘之间的联系被割裂,权贵家族的力量遭到弱化。

与此同时,科举制度还促进了思想的统一。中国历史上曾经有今文经学和古文经学之争,到了唐统一后,为了加强思想控制,唐太宗令孔颖达主持撰修《五经正义》,对南北朝以来的义疏进行了整合,从而结束了魏晋以来的经学多元化局面。在于赓哲看来,这就是统治阶级用选官制度让全天下读书人,甘之如饴、穷经皓首地阅读和研究统一的书目和思想,这也促进了皇权的进一步强化。

△《凌烟阁》 于赓哲 著

由于科举制度的考试内容直接影响了读书人的努力方向,武则天时期加试杂文,也大大促进了唐朝文学的兴盛和繁荣。" 武则天自己非常爱好文学,是个文学家,也是个书法家。" 武则天在科举中加试杂文后,读书人们就将精力投入了诗词歌赋的创作,这也是为何唐朝闻名的大诗人:李白、杜甫、王维、白居易、温庭筠等,都是武则天以后的人。

当然,科举制度也改变了当时的社会风气,全社会都以科举入仕为荣,孟郊的一句 "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朝看遍长安花。" 道尽了及第之后的荣耀;到了宋朝,甚至有了 " 榜下捉婿 " 的逸事," 本朝贵人家选婿,于科场年择过省士人,不问阴阳吉凶及其家世,谓之‘榜下捉婿’ …… 近岁富商庸俗与厚藏者嫁女,亦于榜下捉婿,厚报钱以饵士人,使之俯就,一婿至千余缗。" 足见及第人士在婚恋市场上的抢手程度。

△于赓哲为读者签名

现代快报 + 记者 张垚仟 / 文 鼓楼区图书馆供图

(校对 周露 编辑 王鹏)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