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剧《范老爷判婚》、山歌剧《沧海桑田》、锡剧《一盅缘》、淮剧《留守村长留守鹅》…… 近年来,江苏国有文艺院团创排了很多好剧,给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7 月 21 日,江苏省基层国有文艺院团高质量发展推进会在淮安涟水举行。
△ 推进会现场
现代快报记者了解到,目前全省有国有文艺院团 109 个。现场,淮安市委宣传部、南通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张家港市委宣传部、建湖县文化广电和旅游局、涟水县淮剧团、金坛市华罗庚艺术团(江苏省儿童艺术剧院)作为代表,进行交流发言。
写农村戏、唱身边事,创造淮剧 " 涟水现象 "
" 管得宽,你管得真宽嘞!"7 月 20 日晚,大型现代淮剧《村里有个管得宽》在淮安涟水大剧院成功首演。年过半百的党员 " 管得宽 " 带领村民积极参与乡村治理,演员幽默风趣的表演,让观众频频鼓掌叫好。
△ 《村里有个管得宽》剧照
从 " 村官三部曲 " 到 " 党员三部曲 ",十多年来,一个来自苏北的县级剧团,涟水县淮剧团不断 " 突围 ",拿出了一部部接地气的好作品,创造出淮剧 " 涟水现象 "。这背后是全团上下的坚守初心。
涟水县淮剧团团长翟永军在会上分享,上个世纪末,老戏老演的固有模式使剧团生存陷入困境。有人靠着贷款度日,有人靠客串司仪养家,有人无奈选择离开。"2010 年,我们决定背水一战,全团停发三个月工资,党员干部带头集资,职工紧跟慷慨解囊,共筹集资金 60 余万元,创新排演《鸡村蛋事》,没想到荣获了省‘五个一工程’奖,在现实题材作品创作上探索出一条新路。" 翟永军说。
自此,剧团相继创作了反映时代精神和群众心声的《留守村长留守鹅》《村里来了花喜鹊》《哎哟,我的憨哥哥》多部大戏和《鸡村大事》《一只袖章》等经典小戏,生动塑造了大学生村官、留守村官、扶贫村官三大主人公带领群众增收致富的感人故事,诠释了新时代广大农村的历史性变迁。
" 好作品是文艺家安身立命之本,也是文艺院团立足兴业之基。" 淮安市委常委、市委宣传部部长、秘书长李森表示,淮安将进一步加强创作生产的规划引导,完善滚动机制,推动形成规划储备一批、创作生产一批、打磨提升一批、宣传推介一批的创作生态。大力推行 " 领题揭榜 " 机制,聚焦现实题材、爱国主义题材、重大革命和历史题材、青少年题材等,深入挖掘淮安红色文化、运河文化、美食文化等特色资源,有针对性地征集、策划重点选题,定期向社会公开发布,引导市内外文艺团队和艺术人才踊跃揭榜,参与创作生产。
探索文旅融合发展新途径,戏在村里、村在戏里
作为 " 中国淮剧之乡 "" 中国杂技之乡 ",盐城市建湖县近年来也创排了淮剧《阳光县长》、杂技剧《芦苇青青菜花黄》等不少好剧。而在文旅融合方面,建湖更是探索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路。
" 建湖将湿地与淮杂深度融合,引导国有文艺院团在文旅融合发展中发挥更大作用,做足‘旅游 + 非遗’‘旅游 + 演艺’文章。" 建湖县政协副主席、县文旅局局长徐守忠介绍,现在 " 建湖有戏 - 灵龙水乡 · 淮杂故里 " 生态文旅品牌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不断扩大,助力淮剧主题景区打造。在淮剧小镇,原景再现了获得国家文华大奖的现代淮剧《小镇》中的 18 个场景,呈现 " 戏在村里、村在戏里 " 的文旅融合新潮流。
建湖还整合建湖县淮剧团和杂技团两团资源,借助数字影像互动,新编淮歌潮唱,打造沉浸式演艺《小镇有喜》,全面展示淮剧杂技特有魅力。两团深入村庄社区、景区景点,实施 " 杂技村村到校校到 "" 杂技周末剧场 "" 淮剧进村庄进社区进校园 "" 淮剧周末舞台 " 文化惠民工程。建湖还组织开展非遗研学营、中国淮剧之乡艺术周等系列品牌活动,丰富公共文化供给,赋能文旅高质量发展。
在文旅深度融合的路径上,张家港也给出了答卷。目前,张家港文体场馆正开展常态化演出,引入社会资本,开发小剧场、小书场进景区、进商圈等业态。此外,张家港创新艺术作品传播渠道,开设张家港文旅云平台,开展云展演、云课堂,推动戏曲曲艺资源数字化建设,不断提升舞台剧目的传播力。
守护濒危剧种,创新院团管理
通州通剧、海门山歌剧是南通仅有的两个地方剧种,也是国家濒危剧种。近年来,南通市多举措加强濒危剧种保护传承,让古戏焕发出勃勃生机。
南通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党组书记、局长毛炜峰介绍,在保护为先的前提下,坚持传承为要,激发院团内生动力。" 我们搭建了传承载体,加强与省级专业学院的合作,在省戏剧学校开设海门山歌剧班,成立海门山歌艺术学校,并在中小学设立海门山歌传承教育基地 20 家。同时,鼓励社会力量参与濒危剧种传承发展振兴。"
为了加强传承展示,南通通过改(扩)建、合作等方式改善院团演出场所,通剧团、海门山歌艺术剧院面积均达到 2500 平方米以上,均配备了设备齐全的展示厅和小剧场。坚持活化为用,助力院团推陈出新。每年建立市重点文艺精品生产项目库,聚焦创排新戏、复排经典两大重点,先后创排通剧《范老爷判婚》、山歌剧《沧海桑田》等近 10 部大型剧目。
在金坛市华罗庚艺术团(江苏省儿童艺术剧院),为了拿出更高质量的演出,院团针对自身实际而创新实施精细化的院团管理。比如在人事机制上,打破原有的编制性质,实行了剧组聘用制。主创人员根据剧目和剧组需要,聘请高层次的专家人才加盟联手。比如在考核机制上,重视演员的实际能力和艺术水平,实行 " 能者上、庸者下 " 的末位淘汰制。
二十多年来,金坛市华罗庚艺术团创排的十二本现代儿童剧,每一本演出都在几百场以上,有的已超过了两千场,真正实现了艺术产品利用和市场资源开拓的最大化。而随着演出经济效益的良性循环,院团也获得了可持续发展的造血功能和生命活力。
现代快报 + 记者 宋经纬
(校对 张静超)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