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快报+ 2023-07-27
不开胸!南京这个团队实施机器人微创手术修复严重心脏畸形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renwen1.html

 

" 真的谢谢你们!" 小玲一家激动地把锦旗送给江苏省人民医院(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脏大血管外科二病区的医护团队,经过不懈努力,心脏出现多处畸形的小玲成功 " 修心 ",压在她父母心头的多年 " 重担 " 也终于卸下,这也是国内首例机器人辅助下先天性双腔右心室微创手术。

近日,不满 12 岁的小玲住进了病房,这在平均年龄 60 多岁的病房里显得很特别。据她父母介绍,小玲在 5 岁时发现心脏有室间隔缺损、双腔右心室等心脏畸形,当时迫于生活压力,家里选择了保守治疗,进行门诊随访、定期复查,希冀孩子能够自愈。近两年小姑娘逐渐发现自己跑步后会出现胸闷心慌,活动耐量明显下降。目前正值暑假,孩子又将踏入中学课堂,小玲的父母意识到必须下决心解决孩子的心脏问题。

△吴延虎教授在操作机器人

但是辗转多家儿童医院和综合性大医院的心脏外科就诊后给出的方案都是需要开胸手术,患儿和家长都无法接受这个沉重的现实,正中开胸的手术可能会改变一个女孩子的一生。经过多方打听之后,一家人来到江苏省人民医院心脏大血管外科的吴延虎教授处就诊,吴教授是国内著名的微创心脏外科专家,一家人希望吴教授能为小姑娘进行微创手术。

吴延虎教授团队针对小玲病情进行了多次讨论。心脏超声提示小玲为先天性心脏病:室间隔缺损、双腔右心室、三尖瓣关闭不全等。吴延虎教授解释,一般正常人在自己的左、右心室都有完整的室间隔,相当于一道 " 铁闸 " 将左、右心室含氧量不同的血液分开。但如果存在先天发育异常," 铁闸 " 上存在了异常的通道就被称为室间隔缺损,左心室的部分血液会进入右心室,进而增加心脏负荷而使心脏增大。更可惜的是,小玲心脏的右心室内部还出现了发育异常的增厚肌束,形成较硬的纤维环,将右心室阻隔形成高压和低压两腔,相当于把原本 " 一居室 " 的右心室变为 " 两居室 "。小玲的狭窄症状尤其明显,右心室两个心腔之间只有 0.7cm 的通道,两侧的压差特别大,导致右心的前向血流非常困难,出现体循环淤血。不干预势必会造成心衰,甚至死亡的后果。

△吴延虎教授为小玲查体

该疾病目前最成熟的手术方式就是开胸矫治,面对小姑娘的病情和人生,如何进行手术显得尤为重要。吴延虎教授在一次讨论中指出,倘若做传统的正中开胸手术,虽然可以明显降低手术难度,但其带来的创伤较大,对爱美且正值青春年华的女孩来说负担太重,我们应该 " 想病人所想,急病人所急 ",打破习惯思维,采用最先进的医用机器人微创技术,在保证手术效果的同时照顾患者的心理,避免给孩子留下心理上的 " 心病 "。

整个手术团队详细查阅了资料,发现国际上鲜有双腔右心室的机器人手术报道,国内更是无该技术的报道,这也意味着一切得从零开始准备:手术入路如何选择、术野如何暴露、操作角度是否受限、能否彻底疏通狭窄等等,这些问题都必须在手术前找到答案。最后,吴延虎教授决定采用改良的达芬奇机器人手术方式对该患儿进行手术,通过操作机器人,仅需在右侧腋下做 2cm 左右的孔洞进行手术,通过机器人机械臂灵活的操作角度成功地切除了右心室内畸形的狭窄环和肌束,同时修补了室间隔缺损并进行了三尖瓣成型。吴延虎教授介绍说,医用机器人外科手术系统机械臂有两个关节,可完成 7 个维度 540 度旋转的操作,弥补了胸腔镜下操作角度的限制,在该手术中尤为重要。医用机器人的 3D 超高清对手术视野具有 10 倍以上的放大倍数,可以在狭小的心腔内看到清晰的手术画面,能更好地辨别解剖结构进行外科手术操作。

△小玲一家为医护团队送上锦旗

经过周密细致的术前准备,吴延虎教授在外科、麻醉、体外循环和护理等团队的配合下耗时 4 个小时,按照既定方案顺利完成了手术。手术当天就拔除了气管插管,术后第 5 天便顺利出院。

据了解,江苏省人民医院心脏大血管外科是我国第四家机器人心脏外科临床手术教学示范中心,吴延虎教授团队的机器人心脏手术数量在全国位居前列,具有非常丰富的经验。作为江苏省医师协会医用机器人专业委员会的候任主任委员,吴延虎教授介绍道,机器人在心脏外科领域的应用起步晚但发展迅速,现在可借助机器人完成心脏瓣膜病的修复或置换,双腔右心室、房间隔缺损、室间隔缺损、肺静脉异位引流、三房心、心内膜垫畸形等先天性心脏病的矫治,心脏肿瘤的切除和冠状动脉搭桥等复杂手术,更加造福广大患者。

通讯员 唐义虎 侯雨萌 现代快报 + 记者 刘峻

(校对 张红霞 编辑 苏湘洋)

相关标签

机器人 心脏病 纤维 南京医科大学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