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家请看这幅世界地图,观察全球北纬 30 度的地带,你们发现了什么?"
" 没错,这条纬度线上,放眼望去尽是黄沙,只有中国这一片是郁郁葱葱的绿洲。"
7 月 27 日,江苏文脉大讲堂第十六讲精彩开讲。南京图书馆馆长陈军以 " 长江文明与神奇的北纬 30 度 " 为题,畅谈长江文明的世界性意义。
△点击二维码,收看讲座回放
江苏文脉大讲堂第十六讲由中共江苏省委宣传部指导,江苏文脉整理研究与传播工程工作委员会办公室、凤凰出版传媒集团主办,现代快报社、南京图书馆共同承办。
现代快报 +ZAKER 南京、江苏文脉微信公众号、中国大运河微信公众号等平台全程直播,60 多万网友在线观看。
北纬 30 度多沙漠
长江流域凭什么不一样
你知道吗?在青藏高原隆起之前,古长江是自东向西流,而不是现在的自西向东流。是什么让它 180 度大逆转," 大江歌罢掉头东 "?
陈军介绍,是因为地壳运动,青藏高原的隆起。" 悬差五千多米,江水的势能转化为动能。" 于是,有了 " 滚滚长江东逝水 "" 一江春水向东流 "。
" 世界屋脊 " 的青藏高原隆起,改变的不仅仅是长江的流向。青藏高原与长三角相隔万里,一个在长江头,一个在长江尾,看似遥遥相望,却因为长江一脉相连、呼吸与共。
北纬 30 度线横贯,是长江流域的一大特色。而北纬 30 度是地球上一个神奇的纬度。金字塔、空中花园、加州死亡谷、魔幻森林、玛雅文化、百慕大三角 …… 这些都在北纬 30 度左右。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也都集中在北纬 30 度左右。
这条纬线上,很多地方都是沙漠,而同纬度的中国却草木葱茏,雨量充沛。这是为什么?陈军说,从气候地理学角度来说,这一纬度上多沙漠地带。
" 因为青藏高原的隆起,沙漠的热气来了以后,被分成两条线,甘肃一带变成了干燥缺水的黄土地,而长江流域绿水青山,长三角一带成了水土肥沃的鱼米之乡。"
" 如果没有青藏高原,长三角江南和大西北的气候条件也许就要对调了。" 陈军说,如果没有青藏高原这个 " 世界屋脊 ",也就不会有 " 烟雨江南 "。
早期文字发祥地
高邮陶文比甲骨文早千年
文字的起源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里程碑。
" 长江流域是早期文字的发祥地。" 陈军说,长江三峡地区的宜昌杨家湾遗址,距今 6000 年左右。在那里,考古学家们发现了 170 多种符号,被认为是中国最早的象形文字。这一发现把中国文字起源推到 6000 年前,比商代殷墟甲骨文还早 2000 多年。
杨家湾遗址出土的 " 象形文字 ",大多刻在陶器圈足底部。根据符号形状,分为 8 类。自然类符号,形似水波和闪电;植物类符号,有的像垂叶、有的像花瓣、有的像谷穗和野草;动物类符号,形似猴和蛇;人体类符号,似人站立;记事类,犹如太阳从岩边升起;建筑类,有的如杆栏式,有的似岩屋式的房屋;工具类,有鱼钩形、叉形 ……
" 当然,这些符号不一定就是甲骨文的前身,但它们与文字应该有必然的联系。" 陈军说,刻划符号的发现,为研究中国文字起源提供了一批珍贵的实物资料。
不仅宜昌发现有文字符号的陶器,湖南、江西、上海、江苏、浙江 …… 长江流域出土过不少刻着神秘符号的陶器。
" 浙江良渚遗址整理出 656 个刻画符号,分布在 554 件器物上。"
江苏兴化的南荡古文化遗址距今 4000 多年,考古学者们在出土的 8000 多陶片中,发现一片陶片上有类似鸟的图画。经古文字专家考证为 " 戊 "" 辰 "" 未 "" 辛 " 四字。
江苏高邮的龙虬庄遗址,距今约 7000 年 ~5000 年。陈军介绍,这片从高邮龙虬庄遗址发掘出来的磨光泥质黑陶盆口沿残片,不足巴掌大。残片上刻有 8 个类似文字的刻画符号,左行 4 字,以直线为主,横平竖直,结构有序,近似甲骨文;右行 4 字,类似动物侧视图形,第一个似兽,第二个像鱼或鳖,第三个如蛇,第四个若鸟。这么图文并茂的刻文陶片,在中国还是首次发现。
当年,陶片上的神秘文字一经报道,引发了全球关注,该遗址也被评为 "1993 年中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 之一。
古文字专家们认为,江苏省高邮龙虬庄遗址出土的陶文比甲骨文年代久远上千年,很有可能是甲骨文的起源。
长江水脉
也是世界最古老的文明之脉
水稻国际命名分别是以印度英文名为词根的 indica(印度稻)和以日本英文名为词根的 japonica(日本稻),这反映了西方很多学者对水稻来源的认知。
但其实,中国人利用水稻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 10000 年以前。
陈军介绍,在江西万年县的万年大源镇荷山脚的仙人洞与吊桶环遗址,是长江流域至今发现最早的一处旧石器时代晚期、新石器时代早期文化遗址,距今约 9000 至 2 万年。
据出土的植硅石分析,从距今 1.7 万年开始就出现了大量的野生稻植硅石,证实了中国古代先民对水稻的驯化活动。
溧阳神墩遗址出土的炭化稻米
素纱襌(d ā n)衣,是世界上现存最早、保存最完整、制作工艺最精、最轻薄的一件衣服,出土于西汉时期长沙马王堆汉墓辛追夫人的一号墓。
苏州中国丝绸档案馆藏仿素纱襌衣
国家博物馆珍藏的 " 新莽铜卡尺 ",出土于扬州市西北 8 公里的邗江县甘泉乡。经过专家考证,是全世界发现最早的卡尺,制造于公元 9 年,距今 2000 多年,比国外发明早了 1000 多年。陈军说:" 东汉原始铜卡尺的出土,纠正了世人过去认为游标卡尺乃是欧美科学家发明的观念。"
长江,以其丰富的自然资源,孕育了最初的中华文明。这种文明为什么能做到连续不断、源远流长呢?陈军表示,虽然长江横跨中国东部、中部和西部,流域广阔,支线绵延,但它始终流淌在中国大地上。
" 水脉、文脉、国脉,是大一统的。" 正是长江流域这些独立发展的伟大文明,告诉世界,中华文明不是 " 西来的 ",而是拥有独立的自身发展序列的。
" 长江水脉奔流不息,将最古老、最优秀的文化体系接续下来,历久弥新。" 陈军表示," 这是长江文明的世界性意义所在。"
观众反响
会把长江文明的故事分享给更多人
穿越长江万里,纵横万年文化史、5000 年文明史 …… 现场,在陈军的引导下,图书馆读者、附近社区居民等不同年龄段的观众都听得入神。
" 听了这次讲堂,印象最深的是:长江和黄河一样,都是我们的母亲河。两位‘母亲’共同孕育了中华文明。陈馆长讲得非常精彩,深入浅出,很适合大众普及。" 南京文物保护志愿者团队负责人吕晓其表示,他长期投身于文物保护事业,也一直关注 " 江苏文脉 " 微信公众号,看到这次讲堂的主题觉得很感兴趣,所以特地赶到现场来听讲。
他说,现在市民对文化的需求,可以说是越来越渴望。作为文物保护志愿者,在听讲座之余,也会把好故事讲给更多人听,希望在普及、宣传、推广中华文明等方面多为社会做点事情。
中华中学雨花校区高一学生王向依娜说,听了陈军馆长的讲座,受益匪浅。长江文明地域之广,文化遗址数量之多、密度之大、遗存之丰富,堪称世界之最。" 我们要自豪于自己的文化。"
文 | 现代快报 + 记者 胡玉梅 刘静妍 宋经纬 裴诗语
图 | 现代快报 + 记者 牛华新 钱念秋 施向辉
视频 | 现代快报 + 记者 王曦 钱念秋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