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 年的暑期,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计算机学院徐鑫娜、牟世承、陈泳安、郭树、王蔚君、李郑如清等 6 名同学组成的 " 传承白鹿原 · 点亮非遗灯 " 社会实践团队,他们慕名来到陕西省西安市灞桥区狄寨街道孙家沟,开展非遗竹篾灯笼编制技艺、非遗传承、民俗文化调查调研等活动,还特意去拜访了白鹿原竹篾灯笼的传承人王学坤老人。
灯笼,在中华民族悠久历史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象征着中华文明的灿烂,也象征国家的昌盛繁荣。白鹿原的竹篾灯笼已经有 300 多年历史了,是西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典型代表,更是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竹篾编织工艺传承久远,影响广阔,其取材讲究,流程清晰,工艺精细,造型圆润,色彩感强,寓意丰富,这些与当地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发生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白鹿原上的孙家沟也是远近闻名的 " 灯笼村 ",但曾经盛极一时的红火手艺,如今孙家沟村却只有不到 10 位艺人坚持手工编灯,孙家沟村也成了目前全省唯一一个还流传竹篾灯笼制作技艺的村子。
王学坤老人,今年已经 82 岁了。他自幼跟随父辈学编灯笼,据他陈述制作一个小巧的 " 火葫芦 " 灯笼,要 14 道流程工艺繁复,费时费力,但王学坤老人做起来得心应手。2007 年,他所掌握的 " 竹篾子灯笼编织技艺 " 被列入陕西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据悉,面对传统技艺的传承困境,近年来,在当地文化部门的支持下,王学坤成立了 " 竹篾子灯笼纺织技艺传习所 ",并多次参加公益非遗文化展演,让古老的竹韵灯影焕发崭新的魅力。
在调研途中,南航学子们在村庄中还随机拜访了一户人家,正巧家中老人也正在编织着竹篾灯笼。在描述此次文化实践的来意后,老人的眼神中闪现出久违的感动,那是一种看到了希望的目光。老人耐心地讲解了作为一名 " 守 " 艺人的编制历史和自己的生活。从她的故事中,学子们听到的不仅有传承,还有心酸。在老人手把手耐心的指导下,小组成员也尝试亲手制作了竹篾灯笼。他们切身体会到这里的无论是老人还是儿童,都有一个被灯笼点燃的梦。
历史需要记忆,文化需要传承,穿越历史尘埃的先祖的祝福与祈愿凝聚在如豆闪耀的烛火之间,一盏盏灯笼护佑着烛火,用微黄的光,照亮了每个人的长夜,每一次手工的触碰都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演示,在万家灯火之中,竹篾灯笼承载着时光的印记,传递着世代流传的智慧。它不仅是一件手工艺品,更是一个与历史相连的故事。
相信在此次白鹿原的调研学习中,南航学子们不仅学习了竹篾灯笼制作的技巧,更是领略到了它背后的文化价值。他们认识到,竹篾灯笼作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代表,不仅仅是一种手工艺品,更是承载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祝福。作为当代青年,应该积极传承、发扬和创新非遗文化,让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在现代社会中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历千年而不朽,这次文化实践活动,不仅让南航学子们领略了非遗的魅力,更是激励他们以实际行动来助推非遗传承,助力非遗保护,助阵乡村振兴。他们在发掘传统文化新时代生命力的同时,也以保护和发扬传统文化作为当代青年的使命。
撰稿 / 周芝屹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