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快报讯(记者 是钟寅)最近,韩国研究团队声称,成功合成室温超导材料 LK-99。半个多月的时间,事件经历多重反转,从目前各方复现实验的结果看,LK-99 中缺乏明确支持室温超导的证据,尽管更多的复现实验是需要的。8 月 6 日,现代快报记者采访南京大学超导物理和材料研究中心主任闻海虎获悉,该团队在几天前已经制备出含高比例 LK-99 组分的样品,经仔细试验验证,尚没有发现常温超导的特征。
△韩国科研团队发布的视频截图
连日来," 室温超导 " 成为公众关注的热词。在超导研究的历史上,已经产生了 5 个相关的诺贝尔奖。若能找到室温下就能使用的超导材料,不仅意味着有可能锁定下一个诺贝尔奖,还有可能引起一场产业变革。届时,超导磁悬浮运用在轨道交通上,在真空的管道里运行的高速列车,它的速度能够达到每小时 1000 公里以上;长距离输电将实现零损耗;人类的 " 终极能源 " 可控聚变,超导磁体是其核心部件之一 ……
△韩国研究团队发布的论文 图片来源:arXiv
然而,LK-99 的 " 室温超导 " 真实性,存在巨大争议。从一开始,就有人质疑其制造过程过于简单,仅用几种含有铅、氧、硫和磷的粉末状化合物混合在一起,在高温下加热数小时就能获取。有人调侃,这是用 " 土法炼丹 " 的方式制取超导材料,有些难以想象。
毕竟超导材料具有巨大应用价值,全球科学界都开始 " 烧炉子 ",希望早日辨明真伪。
美国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的研究人员称,利用计算机模拟,证实室温超导 " 理论可行 "。
这一消息发布后,公众更加好奇,从 " 理论可行 " 到 " 实验证实 ",到底有多远距离。
" 室温超导 " 必须在室温、常压条件下,实现零电阻效应 + 完全抗磁性两大特征。当样品制取成功后,各团队相继公布了实验结果。
△华中科技大学的科研人员发布视频,该团队合成了 LK-99,初步证实其具有抗磁性 网络截图
8 月 1 日,华科大常海欣教授团队观测到 LK-99 具有抗磁性。
此时,舆论开始沸腾,有些人认为,超导两大特性已经证实其一," 颠覆性发现 " 即将改变世界。
可实际上," 抗磁性 " 并非 " 完全抗磁性 ",两者不能混为一谈。随后的实验结果,也让 LK-99 的光环逐渐褪去。
8 月 2 日,曲阜师范大学刘晓兵教授的实验结果显示,LK-99 具有抗磁性,但没有零电阻特性。
8 月 3 日上午,东南大学孙悦教授和施智祥教授团队的最新实验结果显示,LK-99 不抗磁,室温下电阻不为零,除非把温度降低至 110K(零下 163.15 摄氏度)。
此外,美国、俄罗斯和印度等国的几个团队,也均未能得出 "LK-99 能够达成室温超导 " 的结果。
8 月 3 日,韩国超导低温学会组成的专家验证委员会称,LK-99 不是常温超导体。
连日来,LK-99 在各种 " 标题党 " 的标签下,一度飞上天,最终又摔落在地。
有媒体援引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徐庆金的话称,公众对室温超导高度关注,说明了大家对于科学话题的热情,这是令人高兴的地方。但有些自媒体过于 " 标题党 ",夸大其词,严重误导了大家,室温超导是非常美好的,但实现也是艰难的。
8 月 6 日,现代快报记者采访南京大学闻海虎教授。他介绍,自己的科研团队近日也已烧制出具有较高比例 LK-99 成分的样品,并进行了相关实验。结果显示,LK-99 具有弱抗磁性,某些小片样品也可以观察到 " 磁悬浮 " 的现象,但其具有较大的电阻,也不符合超导的迈斯纳效应曲线。他补充道," 具体的实验数据,我们会通过论文的形式发布。目前在我们的样品中排除常温超导的可能性。" 此前,闻海虎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已表示,韩国研究团队对零电阻检测方式,是很不规范的,没有数据显示是真正的一个低噪音的零电阻态。
(校对 张红霞 编辑 范文静)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