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快报+ 2023-08-15
沿着大运河看中国丨寻访运河沿线老厂区,看工业遗存如何“活”在当下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font3.html

 

承前启后的展馆,创意无限的街区 …… 常州运河边的这些百年工业建筑,如今是怎样的面貌?8 月 15 日," 以河为媒——沿着大运河看中国 " 网上主题宣传江苏段采访活动开启第三天的行程,来自中央、省属、地方的 20 多家媒体来到 " 中吴要辅 " 常州,探寻这里的千年历史文脉和百年工业文明。

当天下午,采访团一行循着运河,参观了沿线的戚墅堰机厂、戚墅堰电厂和大明纱厂,沉浸式触摸常州工业记忆,感受大运河工业遗产的勃勃生机。其中,戚墅堰机厂和大明纱厂都是国家级工业遗产点。

1906 年造火车的古董机器、戚机厂几代的火车头 …… 戚机厂旧址有 80 多年的历史,厂内原动力车间被打造成了 2600 平方米的常州大运河工业遗产展览馆。走进展览馆,当时的生产车间、机器、产品等都依旧在。其中,一台联合剪冲机给采访团的记者们留下深刻印象。这台机器 1906 年出厂,1936 年随吴淞机厂搬迁到戚墅堰,2010 年 5 月 " 退休 ",在岗 " 工作 " 了 104 年。

原戚机厂工具公司党支部书记张汉明见证了厂里很多机器的变革,他指着面前这台 280 单缸柴油机向记者们介绍,它是 1977 年由戚机厂自行设计研制的," 在公司成功研制 280 柴油机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成为公司自主创新、引领时代的重要历史见证。"

绿荫成林,红砖灰瓦,走进天虹大明 1921 创意园,如同进入时光隧道,浓浓的民国风扑面而来。大明纱厂的创办人之一刘国钧亲手栽种的银杏树,依然在这里焕发着勃勃生机。

大明纺织厂曾是常州早期四大国有棉纺织厂之一,后更名为 " 大明纱厂 ",2006 年改称为 " 常州天虹纺织有限公司 "。按照 " 修旧如旧 " 原则,企业对大明厂旧址进行整体修缮,于 2016 年启动天虹大明 1921 创意园项目。如今,园区已蝶变为 " 工业 + 文旅 " 纺织特色创意园。

常州虹纬纺织有限公司人事行政部高级工程师沈桥庆介绍,虽然已经百年," 大明厂民国建筑群 " 依旧保存完好,刘国钧曾用过的办公室、会议室等 6 处民国建筑原汁原味保留。

一直以来,大明厂都有两个门,曾有 " 西门进棉花,东门出棉纱 " 的说法," 因毗邻大运河,当时主要靠运河边的港口完成运输。" 沈桥庆说,当时运河边的纺织厂很多,刘国钧先生选择这里,正是因为运河带来的航运便利。

现代快报 + 记者 张然 裴诗语 李艺蘅 李梦雅 / 文 施向辉 刘畅 / 摄

(校对 张静超 编辑 邵倩倩)

相关标签

李艺 李梦 张静 常州 遗产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