酱香型白酒算得上贵州的璀璨明珠,那一定是上游的高粱赋予的 " 独家记忆 "。
" 今年的订单高粱颗粒饱满,我家种了 5 亩地。" 在仁怀市大坝镇簸箕坝村当坝组,村民徐从丹正将红色的高粱穗砍下来放在背篼里,这是属于她的家庭丰收时间,她和女儿要花上 10 多天的时间才能收割完。
" 打蛇打七寸。" 她半开着玩笑半用左手握住高粱穗下大概 7 公分的位置,用右手迅速收割。背篼里溢满的高粱需要头尾交叉放置,这样不仅放得多,而且放得稳。考虑到种植高粱田间管理简单,且能卖个好价钱,她已经连续种了多年。
从空中俯瞰,簸箕坝村当坝组已经成为一片高粱色拼凑的 " 红色海洋 "。这样的农业 " 奇境 " 在赤水河畔的大山之间才能寻觅到,这是当地老百姓与山水林田湖之间最为和谐的关系。大坝镇 " 强组兴村 " 干部赵林珊表示,每年秋收,大坝镇都要组织 " 强组兴村 " 工作队和党员干部深入田间地头帮老百姓收割高粱、运送高粱。
据了解,从祖辈开始这里的高粱都以散种为主,现在当地党委、政府与酒厂合力,将周边连片的土地作为订单高粱高标准种植示范基地,采取订单合同方式,鼓励村民发展订单高粱产业。村民徐从丹感觉蛮好的," 标准化、规模化种植,订单有保障,大家种植积极性比较高。"
农办干部陈乾丽表示,每年年初大坝镇就开始提前谋划、提前部署,做好酒用高粱育苗、移栽、田间技术指导工作,确保农户增产增收。利用大自然的气候规律,在农技人员的指导帮助下,村民春种秋收,光景欣欣向荣。徐从丹说," 种子是政府免费发放的,每年村里、镇里、市里都有很多农技人员、农技专家送技术下乡,基层党员干部也跟着学,他们走了,不懂的地方还可以问村里。"
" 强组兴村 " 干部刘小燕是高粱移栽的好手。她表示,大坝镇以 " 强组兴村 " 为载体,有效推动重心下移、服务下沉、保障下倾,着力补齐村组服务力量薄弱短板,构建起 " 干部到组、任务到人、成效到户 " 的抓党建促乡村振兴新格局。
今年大坝全镇种植高粱 22000 余亩,其中订单 17000 亩。大坝镇簸箕坝村坚持以党建为引领,结合实际,因地制宜,依托高标准农田建设,大力推进农业机械化,并构建全程化、集成化、一站式的基层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按照 " 镇级统筹 + 群众自付 " 模式,由捷安农机专业合作社为高粱种植户提供农机服务,进一步壮大特色产业。
日子过得红红火火,乘着火红的太阳,簸箕坝村当坝组村民李朝清正在和爱人在自家院坝里,将刚采收的高粱穗放在新买的脱粒机里,只见高粱粒很快一粒粒从脱粒机里均匀地流出。村民李朝清说," 一周前花 1700 元买的,国家还有几百块钱的购机补贴,支持力度还蛮大的。"
村民李朝清购买脱粒机,看起来是为了减轻劳动力,实际上是为了让高粱体验机械 " 新家 ",这算是田间地头高粱种植户的审美,这种审美是让高粱拥有一个更饱满的形态。李朝清说," 按照订单高粱的标准种植,严把订单高粱质量关,实现增产增收。"
除了村民自行购买,大坝镇还成立了捷安农机专业合作社,配置作业人员 20 名,整合购置 61 台农业机械,为大坝镇 6 个高粱园区和园区周边种植大户提供农机社会化服务,实现了高粱生产的耕、种、管、收、储全过程机械化操作。
来源:贵州日报天眼新闻
编辑 曾黎 /编审 李枫 /签发 蒲谋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