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五,大英博物馆馆长哈特维希 · 费舍尔因近期被曝光的重大藏品盗窃事件而辞职,大英博物馆保护文物的能力再受质疑,目前有多个国家和地区要求归还本国文物。
近日," 请大英博物馆无偿归还中国文物 " 也冲上了热搜。大英博物馆是收藏中国流失文物最多的博物馆,目前收藏的中国文物多达 23000 多件,这些文物囊括了几乎所有艺术类别,也跨越了数千年的中国历史。
也许,人们的呼吁没法从大英博物馆的展厅或仓库里追回几件藏品,但这样的声音永远都不应停歇。
壹
上周三,大英博物馆尴尬地宣布:一批 " 来自公元前 15 世纪到公元 19 世纪的金首饰、半宝石和玻璃制品 " 在内的物品被发现 " 丢失、被盗或受损 "。但他们又强调:大部分失窃物品都是 " 小件物品,存放在博物馆某个收藏的储藏室中 …… 它们最近都没有公开展出,主要用于学术和研究目的 "。
" 翻译 " 一下意思就是:不算多严重,东西太多、藏得太深,确实很难发现啊。
这种规模的盗窃,显然非一伙突然袭击的毛贼所为,而源于长期的监守自盗。56 岁的高级策展人彼得 · 希格斯(Peter Higgs)是该盗窃案目前的嫌疑人之一,他已经为大英博物馆工作超过 35 年,在博物馆发现珠宝和宝石失踪后,立刻就被解雇了。
大英博物馆外观
希格斯也是古希腊与地中海文物的权威专家之一,更是大英博物馆负责追踪被掠夺文物的 " 古迹卫士 " 团队成员。当然,希格斯的儿子在接受英国媒体采访时坚称:父亲是无辜的,否认他与丢失的物品有任何关系。大英博物馆则拒绝对此进一步表态,声称目前还在刑事调查中。
其实,早在 2021 年,就已经有人提醒过大英博物馆,部分可能是馆藏珍宝的文物正在被私下出售。来自牛津大学的宝石专家马丁 · 赫尼格(Martin Henig)教授就曾对媒体表示,他和同事曾在私人交易商那里发现了属于大英博物馆收藏的古代图章戒指的一部分," 这枚图章戒指的历史可以追溯到罗马皇帝凯撒 · 奥古斯都时代。"
赫尼格通知了大英博物馆,这枚有着两千年历史的古老戒指也很快被寻回。然而,事情并未就此结束,随着时间流逝,更多的专家学者们注意到了更多的待售文物,有些文物甚至直接被挂在在线电商网站 eBay 上公开出售。
当时曾被挂网出售的古罗马戒指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古董专家对媒体透露,自己从 2016 年或更早的时候,就在 eBay 上发现了待售的半宝石和玻璃制品,有些物件的售价远远低于其真实价值。
2021 年 2 月,艺术品经销商伊泰 · 格拉德尔联系到大英博物馆,表示他也在网上看到了该博物馆的馆藏文物,可时任博物馆副馆长乔纳森 · 威廉姆斯隔了好几个月才回复表示 " 无任何不当迹象 "。
这件事也得到了大英博物馆主席乔治 · 奥斯本的确认,他还补充道:2021 年 2 月首次有人发出文物被盗的警告后,博物馆 " 本可以采取更多措施 "。但为什么没有呢?奥斯本的解释是,连他自己也不愿相信博物馆高管有 " 遮掩 " 行为。
大英博物馆镇馆之宝之一罗塞塔石碑
如今事已至此,真是非等闹大了才重视 …… 考古学家克里斯托 · 齐罗贾尼斯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致力于打击非法文物贩运小组组长,他形容此次文物失窃事件是 " 现代历史上最严重的盗窃事件 "。
贰
然而,若是把时间线再往前推一推,要说有关文物的 " 近代历史上最严重盗窃事件 ",难道收留盗窃赃物的主角之一,不就是——大英博物馆自己吗?
这一点可谓是世界公认的了。英国人自己也坦然面对——凭本事抢来的,为啥要还?十几年前,时任英国首相的戴维 · 卡梅伦在访问印度时,还曾就此话题留下了一句令人振聋发聩的 " 金句 "。
2010 年 7 月底,卡梅伦率领庞大的代表团访问印度,在接受印度 NDTV 电视台采访时,他又被问到:英国何时能归还那颗著名的 " 光之山 "(Koh i Noor)钻石?
著名的 " 光之山 " 钻石
这颗硕大的钻石重达 105.6 克拉,曾经是全球最大的天然钻石,价值 5.91 亿美元。据印度考古调查局(ASI)认定:这颗钻石是在 12 世纪至 14 世纪之间在印度中南部的戈尔康达矿采集的,最早的文献记载可以追溯到 1304 年。
" 光之山 " 钻石现身人世间 700 多年以来,一直充满了神秘色彩。它的历任主人都遭遇了厄运,甚至死于非命。那位建造了泰姬陵的沙贾汗也曾是这颗钻石的主人。印度的历史上曾留下过这样一段文字:" 谁拥有它,谁就拥有整个世界。谁拥有它,谁就得承受它所带来的灾难。惟有上帝或一位女人拥有它,才不会承受任何惩罚。
根据英国皇家收藏信托基金会的说法,1849 年,作为《拉合尔条约》的一部分,这颗钻石由锡克帝国最后一位君主、11 岁的杜利普 · 辛格 " 献给 " 维多利亚女王。此后一路传承至今,目前镶嵌在已故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戴过的一顶王冠上。
王冠正中镶嵌着这枚巨钻
但在无数印度人的眼中,这枚钻石就是被英国掠走的。自 1947 年获得独立以来,印度一直呼吁英国归还这颗钻石。
那次访问印度时,面对媒体的旧事重提,卡梅伦毫不客气地再次拒绝,并以大英博物馆举例说:" 一旦你对一个国家说好的,马上你就会发现大英博物馆要变空了。"(If you say yes to one you suddenly find the British Museum would be empty.)
这句话也从另一个角度证明:大英博物馆多数珍贵藏品,都不是英国自己的。
拒绝归还馆内藏品,可以说也是大英博物馆自己一贯以来的坚定立场。因此次盗窃事件而刚辞职不久的前任馆长哈特维希 · 费舍尔,此前也明确表示过馆藏文物不会归还。
大英博物馆内,来自意大利的皮拉奈奇花尊
据报道,费舍尔的话术是 " 大英博物馆内这些来自全球各地的珍宝,能让观众们同一个空间内欣赏到来自世界各地、同一时期的不同文物,这样才能够体验到‘文化的关联性’(connectivity of culture)。"
英国人或许认同这句话,但其他国家的人可就未必了,比如希腊。希腊和英国之间,有着世界上最棘手的文化遗产纠纷:大英博物馆埃尔金大理石雕像之争。
埃尔金大理石雕像,又名帕特农神庙雕像,曾装饰着雅典卫城著名的帕特农神庙。19 世纪初,英国贵族埃尔金勋爵得到了当时希腊统治者奥斯曼人的许可,将这些雕像从神庙的墙壁上剥离下来,装船运回了英国,并于 1816 年卖给了英国政府。
大英博物馆内的帕特农神庙大理石雕
近两个世纪以来,这些雕塑一直被安置在大英博物馆,作为其希腊展厅的核心展品,也是大英博物馆最知名的藏品之一。但几乎从它们被从神庙上移除的那天起,埃尔金大理石雕像就引发了两国之间旷日持久的争议。
迄今为止,英国方面 " 松口 " 的极限就是——考虑未来以 " 借展 " 的方式,让这些雕像暂时回到希腊。
叁
1970 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国际公约(编者注:《关于禁止和防止非法进出口文化财产和非法转让其所有权的方法的公约》),规定 1970 年之后进入他国的古代文物,必须要有文物原在国政府授予的出口许可。
据亚洲艺术博物馆馆长许杰介绍,对于全世界的博物馆来说,1970 年都被视为一道主要的 " 分水岭 "。随着时代发展和大势所趋," 诸如 18、19 世纪大量文物从文明古国如希腊、埃及、土耳其和中国等大规模流出的情况,可以说基本终结了。" 许杰说。
持续流出虽然止步,但已经失去的想再讨回,依然是难上加难。许多文博领域的专家都曾提到过财产法的一个通用原则:如果法律发生了变化,之前的合法交易仍然合法。而直到 20 世纪,侵略性的艺术掠夺仍然不违反国际法。
大英博物馆内来自墨西哥的阿兹特克双头蛇
令人感到振奋的是:随着近年来全球范围内清算、反思殖民主义的大势,自然而然形成了一股追索文物的势头,成功案例也屡见报道。
以非洲国家贝宁为例,1897 年 2 月,英国军队攻破贝宁王国(位于如今的尼日利亚境内)的王宫,掳走了大量古代珍宝,其中包括上千件精美而富有特色的青铜器,总数则超过一万件。
从 2020 年开始,包括英国在内的多个国家的大小博物馆(主要是欧洲博物馆)都开始陆续返还当年从贝宁掳掠走的青铜器,虽然真正回到贝宁的文物只是少数,但它们的归国至少释放出一个积极的信号:全球范围内对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的清算,和即使收效甚微也不屈不挠的努力。
2022 年,两件回到尼日利亚的贝宁青铜器
流失在海外的中国文物有多少呢?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不完全统计,至少有 164 万件中国文物分布在全球 47 国的 200 多家博物馆,而外国民间收藏的中国文物大约是馆藏数量的十倍以上。
大英博物馆是收藏中国流失文物最多的博物馆,目前收藏的中国文物多达 23000 多件,长期陈列的约有 2000 余件。这些文物囊括了几乎所有艺术类别,也跨越了数千年的中国历史。
大英博物馆 33 号展厅为专门陈列中国文物的永久性展厅,此为中国馆内展出的河北省行唐县明代清凉寺壁画和辽代三彩罗汉。图据视觉中国
大英博物馆内中国馆的核心藏品之一《女史箴图》(唐摹本)自唐末战乱起开始流入民间,后回归北宋宫廷,一路传至清朝,是乾隆皇帝极为喜爱的宫廷珍藏。慈禧太后当政时期,《女史箴图》被移往颐和园。
1900 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焚烧颐和园之际,英军第一孟加拉骑兵团的克劳伦斯 · K · 约翰逊上尉趁乱将《女史箴图》盗走。1902 年,约翰逊回到伦敦后,并没有意识到该画的价值。1903 年初,他把《女史箴图》拿到大英博物馆,想让对方给画轴上的玉扣估价。工作人员给整幅画估价 25 英镑 … 就这样,大英博物馆仅花费 25 英镑便购得此画,千年国宝自此流落异国他乡。
大英博物馆内最著名的一件中国古画《女史箴图》
2002 年,中国国家文物局设立 " 国家重点珍贵文物征集专项经费 ",每年拨款 5000 万元人民币,用以购买具有代表性、文物艺术价值极高的珍品。但仅为了从日本购回一件北宋著名书法家米芾的《研山铭》手卷,就花去近 2999 万人民币。
显然,如果只凭借高价回购方式追还文物,将是一项不堪重负的工程。我国著名文物专家、中国文物学会名誉会长谢辰生(1922~2022)在世时曾明确表态:对于那些明火执仗被抢走的文物,我们只能在国际公约的框架下通过法律、官方的渠道去追索,绝不可以买,买了就等于认可当年的抢夺合法。
米芾《研山铭》
1995 年 2 月,英国警方在侦破一起国际文物犯罪案件过程中发现疑似中国文物,并通报了中国驻英大使馆。国家文物局初步鉴定为我国禁止出境文物。当年 3 月,英国警方截获并扣押了运抵英国的大量文物。经国家文物局派专员赴英鉴定后,确认为走私文物,各相关部门随即以多种方式展开了追索。
1998 年 5 月,3000 余件返还文物运回北京。同年 8 月,该案一名嫌疑人与国家文物局达成和解,归还 7 件文物。另一名文物购买人则拒绝协商,于是涉案文物就一直被英国警方扣押。
就这样一直到了 2020 年,因为购买人去向不明,且扣押时间超过追诉期,这批涉案文物被界定为无主物,终于在当年 10 月回到了中国,共计 68 件,一多半为二级和三级文物。
2020 年从英国追回的部分中国文物
从最初了解情况,到最终全部追回,前后耗时 25 年。文物跨国追索的难度,可见一斑。
尽管坚持可能无功,但放弃注定一无所有。这件任重而道远的工作,值得不屈不挠的努力。正如北京故宫博物院前任院长单霁翔所说:" 文物只有在原生地展示,才最有尊严。如果像孤魂野鬼一样流失海外,就没有尊严。不要奢望外人真正给你尊严,因为这些文物是他们抢回来的战利品。"
来源:红星新闻
编辑:王奇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