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AKER黔南 2023-08-30
平塘牙舟陶:乡愁记忆开启都市“新生活”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font3.html

 

烟斗、马嘘嘘、盐辣罐、酒斗、油罐、土碗、茶壶 …… 拥有 600 多年历史传承的牙舟陶,承载了黔南州本地一代又一代农村人的乡愁记忆。随着时代的变迁,这一古老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因其独特魅力开启了 " 新生 " 之旅,迈向了现代都市新生活。

现年 50 岁的宋洪健,是牙舟陶非物质文化遗产州级传承人,宋家祖辈都是靠制陶为生。他从小就跟着爷爷辈学习,16 岁正式师从父亲学制陶,至今整整 34 年。

在宋洪健的记忆深处,以前父辈烧制的陶制品,都是老百姓日常生活所需的家什用品和一些儿童玩具,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这些陶制品在农村市场占比相当高,靠这门技艺维持一家人的生计绰绰有余。随着工业的进步,牙舟陶同样避免不了逐渐被同类工艺品替代的命运,平塘牙舟陶同样受到冲击,全村从事陶瓷的作坊数量锐减。

△宋洪健掩饰亲手制作的酒斗和土碗

牙舟陶,顾名思义是牙舟镇出土的陶制品。这项明朝洪武年间从江西籍延续过来的制陶技艺,因平塘县牙舟镇盛产的独特稀有的原泥成就了 " 牙舟陶 ",牙舟陶也因其独特的 " 烧制技艺 " 于 2008 年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老宋介绍,牙舟陶的制作从采泥到出窑,前后历经 20 多道工序,在当地有 " 一泥二柴三窑匠 " 之说。" 简单来说,就是制陶的泥要求高,用以高温烧制的柴禾要讲究,三是火候的把控和制陶工艺要靠看匠人的功底是否深厚 "。老宋说,牙舟陶的成品,几乎都是靠匠人日常生活的印象累计,清一色由全手工捏塑而成。目前,牙舟镇有国家级非遗传承人 1 名,省级非遗传承人 2 名,州级非遗传承人 3 名。

当然,工艺品的替代并非完全取代,由于牙舟陶的品质上乘,加上根据市场需求不断推陈出新,牙舟陶的品种和功能不断丰富,在地方政府的大力扶持下,牙舟陶也随着当地旅游市场的不断升温日趋火爆,甚至一些产品还走出国门,独居一格的牙舟陶又重新焕发生机。

现年 23 岁的张胜义,系牙舟陶非物质文化遗产国家级传承人张禄麒的亲侄子。作为张氏牙舟陶第十代传承人,他 2022 年考上了江西陶瓷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陶瓷设计专业,成为当地第一个科班出身的陶瓷设计专业的大学生。家人的愿望,是希望他今后能够掌管家里的制陶事业。他说,以他大伯父张禄麒领衔,他父亲的五弟兄如今都在各自经营着自己的制陶事业。

张胜义坦言,牙舟陶的产品设计相对单一,这已不能满足于现在都市生活的陶制品需求。为此,牙舟镇的陶艺人们则着眼于市场需求和客户个性化定制需要,不断丰富陶制品种类,如今多达上千种。产品除了供应本地客商外,还出口国外。如今他一边求学,一边在江西景德镇开了一家牙舟陶工作室,在与江西客商对接产品开发过程中,张胜义表示学到不少专业领域的知识,增长了眼界,他对未来牙舟陶的发展充满了信心。

在宋洪健看来,牙舟陶的制作未来可期,特别是近几年来平塘旅游的蓬勃发展,牙舟陶作为地域性文创产品,他们自主设计开发的牙舟陶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既有乡愁元素,也凸显现代美感,产品很受游客青睐。他说,以他家的产品为例,在外销的牙舟陶制品中,游客购买占比 50% 以上,其次就是外地客商定制,年产值在 50 万元以上。

据了解,宋洪健家每年都雇请 10 余位匠人,他们都是当地拥有牙舟陶技术的老匠人,年龄最大的 80 多岁,月工资 2000 元以上,他们一家每年制陶的收入在 20 余万元左右。

平塘县牙舟镇镇长张开亮表示,陶是牙舟镇的文化灵魂,当地政府始终把牙舟陶传承与发展作为围绕 " 四新 " 主攻 " 四化 " 的重要抓手和重要载体,借助研学旅游、产教融合等方式,致力于打造能够进入百姓家庭的牙舟陶,让牙舟陶有更广的传承空间,更快的传播速度,更好的市场前景。

延伸阅读:举办牙舟陶文化节 让艺术瑰宝得以传承发展

8 月 26 日,平塘县第二届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 牙舟陶 " 文化节在牙舟陶文化园举行,此举是为了进一步弘扬陶瓷文化,推进艺术创新,传承和发展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营造全社会共同参与保护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浓厚氛围。本届牙舟陶文化节活动中,当地举行了古典祭窑、古窑取砖、陶艺大赛、陶艺发展学术交流会以及牙舟陶传承人收徒等系列活动等。

记者 张仁东

编辑 王欣 / 编审 李枫 / 签发 蒲谋

相关标签

非物质文化遗产 乡愁 张氏 江西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