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是一堂真正让我自由地表达自己观点的课 "" 我认识了过去十年我都没认识的语文!"" 很遗憾毕业照上没有你,但你很特别 "……
近日,在金陵中学二楼会议室,82 岁的喻旭初老师开心地说,刚刚他找到一叠 " 宝贝 ":一个礼品盒装着的明信片。明信片正面是学生们可爱的照片,背面是句句真挚的感恩话语。这其中,当然还有喻老师的 " 搞怪 " 照片和卡通头像。
今年,对于喻旭初来说有些特别。9 月,正是他从教整整 60 周年。在江苏,乃至全国中学语文界,喻旭初都称得上重要人物。在学生们心里,喻老师更是被封为 " 语文之神 ",谁能听上他的一堂语文课,别提多自豪。
在喻旭初看来,这一路,就是一个教书匠稳稳行走的 60 年,他将他朴素的教育观,融入他的实践,传给他的学生。就如这意外发现的明信片,喻老师的教育人生,如 " 宝藏 " 般在我们面前徐徐展开。
从教六十载
中山路旁,华侨路边,紧邻南京新街口,南京市金陵中学便坐落在这片繁华之中。校园内郁郁葱葱,偶有秋风四起,树叶窸窣。喻旭初的家就在学校旁的干河沿街,从家到学校,短短 6 分钟的路程,他一走就是几十年。
1941 年,喻旭初出生在江苏宜兴。父亲读过小学,母亲是文盲,家境贫寒,而他最大的爱好就是读书。1959 年,喻旭初考入江苏教育学院(现江苏第二师范大学)中文系,成为了家中唯一的大学生。毕业后分配到南京十中(金陵中学前身),执教长达 51 年。
半世纪教学生涯,无法浓缩到一两句话。喻旭初在新作《教与思》中的一篇文章《前行在求真路上》说 " 生命在课堂 ",这句话太好。努力上好每堂课、教好每一个学生,是他作为教师最重要的职责。
在《雷雨》的课堂,喻旭初让几位同学分饰剧中角色,朗读课文。读到动情处,同学声泪俱下,对他(周朴园)连连责问,把全班同学都带入了情景。
在学《天上的街市》时,他抓住 " 朵 " 字大做文章," 诗人用‘朵’来修饰‘流星’,说明流星与花有相似点,那么相似点是什么?" 在他的 " 逼问 " 下,同学们领悟了其中内涵。
无数个日夜,无数篇文章,喻老师的语文课堂,永远是有趣的、开放的、收获满满的。
" 语文是母语,关乎中华文化的传承。" 正如几十年来,喻旭初一直坚持的朴素教育观:目标简简单单,条理清清爽爽,训练实实在在。基础教育阶段的语文教学必须返璞归真。
1994 年,喻旭初被评为江苏省中学语文特级教师,先后任金陵中学语文组长、南京市中语会会长、江苏省青少年写作研究会会长等。他的文章和讲座,影响着无数中学生。
2004 年,喻旭初退休后被返聘。2005 年,他开设 " 人文 " 选修课,给青年教师做指导,2008 年负责金中国际部中美班的中文课 …… 此后,他还坚持每年高考前为考生做考前辅导,出谋划策。
他曾多次通过现代快报,在高考考前对考生作文写作进行指导。2021 年、2022 年,聚焦 " 任务驱动型作文 "" 情境驱动型作文 "。2023 年,现代快报记者用 AI 秒速写出了高考作文,喻老师还对它打了分。
"0" 班的故事
" 千教万教教人求真 "" 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陶行知先生的两句话,是喻旭初反复说给学生们听的,也是重复提醒自己的。
喻老师的语文课的特别之处在于,不仅是教学生们读文章、写文章,更是要教导他们做 " 真人 "、懂道理。这体现了现代教育观的 " 立德树人 "。
喻旭初说,上了 51 年的课,绝大多数课都记不得了,但有些课仍印象深刻。
大约 2007 年,学校把被提前录取的 20 多名保送生单独编了个 "0" 班。"0" 班代表着旧的落幕、新的开始。校领导安排喻旭初教该班语文,教学内容由他自定。开班第一节课上,喻老师就问了学生们一个问题:" 你认为自己存在哪些缺点?"
学生们的回答五花八门。有人说 " 不知怎么跟同学搞好关系 ",有人说 " 离开父母不知道怎么生活 ",有人直言 " 我比较懒’,还有一人答 " 我还没有想过这个问题 "。
这时喻老师发话:" 你们有个共同的缺憾,那就是人文精神缺失。" 对此,在座的学生没有公开表示异议。而另一节课上,每位学生都看似埋头看书,但脏脏的黑板无人问津,等着老师来擦。喻旭初说,老师当然可以擦,但为什么没有一人事先把黑板擦好呢?这说明你们缺乏最基本的责任感。
语文之学,不止语文,人生之学,又何止课本。
两件看似很小的事,却让喻旭初更加重视学科之外,培养孩子的 " 人文精神 " 与 " 责任感 "。
知识靠学,文化靠养,教养靠练。做有知识的人,不是很难;做有文化的人,就不容易;做有教养的人,得下苦功。从某种意义上讲,教育就是让学生最终成为有教养、受欢迎的人。
喻旭初说:" 世俗成绩的‘功利心’,合情。理想的‘立德树人’价值观,合理。我该作何选择?面对现实,我只能做到:在‘求真’的前提下,努力在两者之间寻求平衡点。"
做教书匠,挺好!
投身教育 60 年,让喻旭初桃李满天下。他爽朗的笑,奇思妙想的课堂,也成为学生眼里最好的语文课。
喻老师是如何成为好老师?什么又是好老师?交谈中,喻旭初提出这样的话题,教师节到来之际,探讨 " 如何做一名合格的教师 " 很有意义。
著名作家冰心,以其祖父是 " 教书匠 " 而感到自豪。其实,许多真正的教育家,如陶行知、叶圣陶、朱自清等一批人,都曾经是 " 教书匠 "。特级教师李镇西说得好:" 如果一个教师能够在教育方面 ‘很有造诣’,在实践中匠心独运,最后能成为教育巨匠,这将是他个人的自豪和我们民族的光荣。"
喻旭初认为,好教师无非包括师德、师能两个方面。师德很难具体化,更难量化,主要看他(她)的为人处世,看他的人品。首先看他(她)有无职业道德,它包括规则意识、责任意识,等等。师能,就是要有良好的专业技能,包括书写能力、表达能力、传授能力、组织能力、应急能力、独立命题能力、反思能力,等等。
执教的 51 年里,喻旭初从未离开课堂,也始终要求自己不吹牛,不赶时髦,认认真真教书,老老实实做人,不违背良心,不虚度年华。他一直在坚守底线中迈小步、不停步,力争每年有进步。
反观当下教育界现状,喻旭初也提出自己的建议,在日渐庞大的规模化教育集团下,在设施日益完善、环境日益美好的条件下,过于 " 丰富 " 的活动是否必要?" 教育是朴素的,基础教育更没有那么复杂。教育注重过程,所以学校要静一点,慢一点,稳一点。" 他同时指出,一线广大教师工作很辛苦,希望各级教育行政领导善待老师,多多关心他们的健康和生活。
几十年光阴弹指间,如今在校园,依然偶有能见到喻老师的学生,他们总会鞠躬问好,或者兴奋地上前问候,仿佛遇到了偶像。而喻老师也总是一一回应,同事送给他的一根木头拐杖他时刻不离身边,无形间,似有一股力量让他继续前行。
临别的中午,喻旭初送给记者一本《教与思》,翻开一篇,标题写着:做个有 " 工匠精神 " 的教书匠,挺好!
现代快报 + 记者 宋经纬 黄艳 / 文 顾闻 / 摄
(校对 胡涛 编辑 范文静)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