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 月 8 日,以海安市宁蒗支教教师群体为原型的电影《海安舅舅》在南通海安举行首映礼。1988 年,海安支教教师不远千里,从黄海之滨奔赴彩云之南,为当地孩子送去了知识和希望。电影《海安舅舅》以第一批海安市宁蒗支教教师为原型,展现了海安支教老师们筚路蓝缕,艰苦奋斗的历程。首映现场,座无虚席。
△活动现场 姜明 / 摄
现代快报记者了解到,《海安舅舅》改编自海安作家蒋琏长篇报告文学《海安老师》《支教:在小凉山的 28 年》,也是国内目前首部反映群体支教题材的电影。影片采取倒叙插叙相结合的方式,讲述海安支教教师给宁蒗带来的巨大变化。
35 年前,宁蒗与海安两地创造性地签署了教育合作协定。自 1988 年以来,海安教育系统 310 多名教师怀着满腔热情,先后分十一批踏上支教宁蒗的征程。支教老师们培育出一批批优秀的小凉山儿女,被宁蒗各族人民亲切地称为 " 海安舅舅 "。在彝族,舅舅是最尊敬的称谓。从 " 海安老师 " 到 " 海安舅舅 ",传递了彝族人发自内心的敬意和感谢。
" 影片以真实取胜,以细节感人,故事饱含温度和真情,片中支教教师为宁蒗注入新的力量,为大山深处送去知识、点亮梦想,改变了一个又一个家庭的命运;而孩子们勇敢坚强的品质,也在无形之中影响着支教教师。" 从业三年的青年教师夏安莹表示,将以前辈为榜样,为教育事业继续燃烧自己的力量。
在首映礼现场,海安赴宁蒗支教教师群体代表与观众真情互动,分享他们在高海拔地区如何攻坚克难,守望相助,用心用情用功支教的难忘历程。首批踏上宁蒗支教之路的刘卫琴当时是这批支教教师里唯一的未婚女老师。在经历了六天的跋涉后,迎接他们的是奔腾怒吼的泥石流,泥石流冲进他们栖身的木板房,致使他们浑身上下都是泥浆,而在教学中也需要克服高原反应、语言障碍等困难。" 既来之,则安之,尽管前路漫漫、困难重重,但我们的信念无比坚定。要达到理想的彼岸,就要沿着我们确定的道路不断前进。" 刘卫琴说。
海安是著名的教育之乡,教育教学质量闻名全国。35 年来,海安老师累计为宁蒗培养合格初、高中毕业生 2 万多名,输送大学、中专生 1 万多名,成为引领云南省民族教育的一面旗帜,带动了当地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促进了各民族的团结进步和全面振兴。
" 跨越八千里路,立足三尺讲台,以振兴民族地区教育、促进民族团结进步为己任 " 的海安市宁蒗支教教师群体先后被授予 " 全国脱贫攻坚先进集体 "、江苏 " 时代楷模 " 等荣誉称号。
" 我们将海安市宁蒗支教教师群体的故事,搬上银幕,拍摄成电影《海安舅舅》,旨在更好地宣传和弘扬海安教师群体精神,讲好新时代海安教育现象故事。" 海安市委书记于立忠说。他希望,以《海安舅舅》首映活动为新的开端,进一步巩固和发展海安与宁蒗的教育交流,进一步创新支教内容、方法、模式,促进双方共同发展,实现精准帮扶和共同致富,共同推动两地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通讯员 李仁霞 徐蓓 姜明 现代快报 + 记者 花宇
(校对 季林巧 编辑 张宇)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