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文脉 2023-09-11
“婆罗多”和江苏的缘分,从1600年前说起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font3.html

 

今天,文脉君和大家聊一个有意思的话题。

前阵子,二十国集团(G20)轮值主席国印度于首都新德里举行 G20 领导人峰会。在印度总统向各国领导人发出的邀请函中,穆尔穆的称呼是 " 婆罗多(Bharat)总统 ",这让人猜测印度将修改本国的英文名称。

" 婆罗多 " 到底是什么意思?

简单说来," 婆罗多 " 是南亚次大陆多种语言中对印度的称呼,词根来源众说纷纭,但多绕不开三本书、三本来自印度的古典名著。

《梨俱吠陀》《摩诃婆罗多》,还有《往世书》。

鲜为人知的是,这三本书跟江苏文脉或多或少有一段 " 情缘 ",今天的推文,文脉君和大家一起聊聊。

△三本名著的书影

两位 " 猴王 "

淮安人吴承恩认不认识哈奴曼

先聊聊这本《梨俱吠陀》。

约公元前 15 世纪,雅利安人来到了印度河两岸和五河地带,开启了印度文明上的 " 吠陀时代 "。

他们的诗人、歌者创造出了大量讴歌自然和赞颂神祇的作品。

而后有人将这些诗歌加工整理,编纂成书,命名为《梨俱吠陀》。

" 梨俱 " 是光辉的意思," 吠陀 " 有 " 知识 "" 启示 " 的含义,全书有如一本上古印度的百科全书。

△印度动画里的哈奴曼

有意思的是,天神因陀罗在与妻子对话中,提到了一只神通广大的猴子。

这极可能就是印度神话中家喻户晓的 " 猴王 " 哈奴曼。

哈奴曼有很多我们非常熟悉的本领:

比如,他从摩亨德拉山顶一跳,可以飞越大陆与楞伽岛之间的海峡,堪称 " 一个筋斗十万八千里 "。

比如,他也可以随意变化身形,像在潜入魔王罗婆那的宫殿时,他就变成了狸猫。好似 " 七十二般变化 "。

还比如,有个妖精将他吞到了肚子里,他变小变大,几乎要撑破了妖精的肚子 …… 对了,妖精的名头你也不陌生,叫 " 罗刹女 "。

看到这里大家应该想到了,这个哈奴曼怎么跟我们的孙悟空这么相像呢?

16 世纪,明朝淮安人吴承恩在写小说时,是否受到了印度神话的影响?这个学术界一直有各种看法。

胡适是这个说法的坚定支持者:" 哈奴曼大概可以算是齐天大圣的背影了。"

他大胆假设:" 中国同印度有了 1000 多年的文化上的密切交通,印度人来中国的不计其数,这样一桩伟大的哈奴曼故事是不会不传进中国来的。所以我假定哈奴曼是猴行者的根本。"

1600 载

天竺大德,苏州寺庙

和中国文学注重抒情诗不一样,古印度的文学传统是史诗。

《摩诃婆罗多》谈的就是英雄、美人、爱情、复仇、王位的继承、宫廷的阴谋等等。

△印度电视剧中的《摩诃婆罗多》

这本书里很多文学原型,都在佛学经论的翻译过程中,逐步来到了中国。

据《江苏文库 · 研究编》中的《南朝佛教与文学》提到,约 1600 年前,姚秦时期的佛教大翻译家鸠摩罗什在翻译《大庄严经论》时,就介绍过《摩诃婆罗多》:

" 时聚落中多诸婆罗门,有亲近者为聚落主说《罗摩延书》又《婆罗他书》,说阵战死者,命终生天。"

△《南朝佛教与文学》提到,鸠摩罗什介绍过《摩诃婆罗多》

更有意思的是,我们有理由相信,当时已经有不止一个江苏人听过了 " 婆罗多 " 这个说法了。

鸠摩罗什的弟子们,足迹遍布苏州等江南地区,推动了佛教在江南的传播。

东晋、南朝时期,高僧竺道生俗姓魏,幼年从竺法汰出家,具戒后隐居庐山七年,后又到长安,从鸠摩罗什受业。

竺道生学成后来到南京,被南朝宋文帝所倚重。后来他来到苏州虎丘山,为后来禅宗在南方的传播,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江苏地方文化史 · 苏州卷》谈到了鸠摩罗什弟子们在江苏的故事

除虎丘山寺外,闲居寺也是苏州地区著名的寺庙。闲居寺的创立与发展,与高僧释僧业密不可分。

释僧业,俗姓王,河内人。曾游学长安,从鸠摩罗什受业。

当时鸠摩罗什等人方将《十诵律》译出,僧业专攻此书,鸠摩罗什称赞他为 " 后世之优波离 "。

优波离为佛陀十大弟子之一,可见鸠摩罗什对僧业佛学造诣的深许。

苏州士族张邵闻僧业之名,邀请他到苏州弘法,并为其建造闲居寺。此后,僧业一直居于闲居寺,直至 441 年逝世。

南京之行

泰戈尔的现实关怀

下面我们聊到了《往世书》,这是印度古代梵语文学中一批神话传说作品的总称。

现存《往世书》数量很多,统称为 18 部大往世书和 18 部小往世书,实际情况可能更多。

书中天马行空的内容让人称奇,包括了创世传说、天神和仙人传说、大神化身下凡传说、神魔斗争传说和圣地传说等。

相传,这些传说曾经深刻影响了诗人泰戈尔。

二十多岁时,泰戈尔的诗以浪漫为主,作品里充满了诗情画意。

而他的戏剧和小说走得却是另一个方向,取材史诗和《往世书》,他把眼光转向现实。

△泰戈尔

关心现实,关心社会,是泰戈尔之后作品的一个重要特点和趣味。

即使他在南京时,也不例外。

1924 年,他接受了梁启超、蔡元培的邀请,计划用 6 个星期与中国来一次 " 亲密接触 "。

在南京东大体育馆,他和学生们面对面,慷慨陈词了一个小时,说至激动处,紧握右手,放在胸前。

他说:" 今世界障害文化之恶魔势力如猛兽者甚多,排除责任,在于青年,排除方法,不在武器,当以道德势力,精神势力,相团结,发挥伟大之感化力,以贯彻人类和平亲爱之主旨。近世文明,转尚物质,并不为贵,亚洲民族,自具可贵之固有的文明,宜发扬而光大之,运用人类之灵魂,发展其想象力,于一切文化事业,为光明正大之组织,是则中印两国之大幸,抑亦全世界之福也。"

△泰戈尔(中)、徐志摩(右)和林徽因

作为翻译的徐志摩这样评价泰戈尔的这趟旅程:

" 他这次来华,不为游历,不为政治,更不为私人的利益,他熬着高年,冒着病体,抛弃自身的事业,备尝行旅的辛苦,他究竟为的是什么?他为的只是一点看不见的情感。"

" 说远一点,他的使命是在修补中国与印度两民族间中断千余年的桥梁。说近一点,他只想感召我们青年真挚的同情。因为他是信仰生命的,他是尊崇青年的,他是歌颂青春与清晨的,他永远指点着前途的光明。" 徐志摩说。

文 | 现代快报 + 记者 王子扬 刘静妍

图 | 部分图片来自官方海报剧照

相关标签

神话 印度 江苏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