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快报+ 2023-09-16
最江南,最世界!中国昆曲何以“出圈”法兰西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font3.html

 

这两天,巴黎的观众正经历着一种前所未见的奇妙观感:

塞纳河水流寂静,中国女旦粉装玉琢,舞着水袖翩翩走过;

埃菲尔铁塔下小径,文生公子气度不凡,与爱侣牵手的模样令人艳羡;

百年沧桑的博物馆里,丝竹乍起,长髯的老者也会跟你聊沉沉浮浮、人生况味 ……

法国当地时间 9 月 14 日下午," 文明遇 · 鉴:中国昆曲江苏周 " 在吉美国立亚洲艺术博物馆开幕。此前的几天内,巴黎的市民们已经跟中国昆曲,进行了一系列的亲密互动:经典剧目演出、活态展示互动、专题展览、学术研讨。邂逅,不期而遇。

而刚在蕾博拉戏剧院结束演出的《牡丹亭》,遭遇了空前热情:开场前围满来自欧洲各国的观众;两个小时的演出全程座无虚席;演员足足谢幕了 7 次,掌声依旧雷动。

万里之遥,昆曲艺术何以在巴黎受到热烈欢迎?文化差异,到底是什么地方吸引了欧洲观众的心?盛会之后,我们又能从中得到什么样的启示?

【观察】法国人看昆曲:听生活常话,与历史对话,用票房说话

昆曲在法国献艺,很大的难题是将面对一个完全陌生的文化背景。中国人看照片,就知道塞纳河畔的是杜丽娘,埃菲尔铁塔下面的是柳梦梅," 牡丹亭 " 的爱情佳话深入基因。但对欧洲观众来说,古妆,戏服,水磨腔,这些舶来的文化,看山就不是山了。

而这趟昆曲之行有心的地方也在此,它非单纯的商业演出,而是全方位的交流。细数有代表性的几个节点:

9 月 11 日,中国文化中心举办了一场体验课,70 名来自蒙台梭利学校的幼儿园孩子和小学生围坐地上,艺术家们在为他们勾脸谱,寥寥数笔,油彩填色,小小 " 美猴王 " 活灵活现。珍妮马纽埃尔学校,初中生手持马鞭,感受这种颇具东方文化特色的写意表达,像是给他们推开一扇窗。

这一系列活动,发生在正式演出之前,比起遥远国度的阳春白雪,这次交流更像生活里的常话。低龄儿童好奇心重,就以色彩入胜,还联动世界级的大 IP" 美猴王 "。青春期好动,教给他们没见过的马鞭,潜移默化感受文化含义。

9 月 13 日,《伯龙夜品》登陆吉美国立亚洲艺术博物馆,打响 " 文明遇 · 鉴:中国昆曲江苏周 " 第一场。演员在表演区全透明化妆,幕后的乐队在观众面前演奏,从室内到室外,从庭院到阳台,很随机地与观众不期而遇。

这种 " 不期而遇 " 的表达很浪漫。《伯龙夜品》是新编,沉浸式表达又有一定的先锋性,而吉美国立亚洲艺术博物馆建于 1879 年,底蕴厚重。古今的活态碰撞是种巧思,有历史与艺术价值上的双重意义。

9 月 14 日,传承版《牡丹亭》在蕾博拉戏剧院上演,两个多小时的演出座无虚席,大幕在掌声中数次拉开,热烈程度可见一斑。这里面还有一段历史渊源,37 年前,昆曲泰斗张继青曾带着这部戏来到巴黎,斯人远去,情怀依然。

据了解,这次《牡丹亭》以商演的形式进行。用市场检验艺术,见艺术家的底气,见作品的信心,这部戏的高票房及上座率,的确证明了这点。

【渊源】巴尔扎克的 " 夜奔 ",情不知所起的 " 新浪潮 "

法国,乃至欧洲的观众为什么对中国的昆曲如此热情,如果仅仅源于对一种陌生文化的猎奇,怕是说不通,更多的还是一种文化渊源上的共鸣。

9 月 15 日下午 2 点,江苏省昆剧院第五代小 " 林冲 " 吕廷安在法国巴黎上演了他的昆曲《夜奔》首秀,反响热烈。《夜奔》是昆曲里的名段,出自李开先的《宝剑记》,这里面的林冲其实不那么 " 明清文学 "。

《夜奔》讲的是林冲趁着夜色出逃的故事,大量篇幅都建立在心理描写的基础上,唱词多是怨恨、愤懑,还有冤抑不平之气。兴许是受了金圣叹的影响,很多古典文学,写人就是写行为,谈心理很多时候就是因为行为不够用了。

而林冲作为一个 " 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 ",很像法国文豪巴尔扎克的人物。巴尔扎克有 " 镜子 " 理论,以小见大,夜奔一段亡命路,照映出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的困境。

其实可以多聊一点,中国和法国的文学传统有很多相通之处。元代往后,上层文化跻身下层文化的形式里,挤走了下层的粗俗文化。所以通俗文化就是雅文化,有文人意识。昆曲,又是最优雅的文学与最精致的艺术的结合。

而法国人的挑剔,是大仲马、雨果、巴尔扎克喂出来的挑剔,俚俗不入法眼。所以法国的文艺及影视作品,常把艺术放在首位,而不是商业价值。举个例子," 新浪潮 " 是法国电影的里程碑,那一代电影人最懂这种高贵,他们最伟大的工作之一,就是尽量让电影作为一种艺术,而非商品,有尊严地存在下去。

这份对待艺术的从容,我们何尝不能从汤显祖独抒性灵的创作理念中找到共鸣,因为情不知所起,所以贵不可言。

【启示】对话柯军:遇见之后,一定是 " 遇合 "

本次 " 文明遇 · 鉴:中国昆曲江苏周 ",梅花奖得主、著名昆曲表演艺术家柯军是参与者,也是很多活动的操刀者。他说,希望通过这场活动,让更多国内的文化界、媒体界、博物馆界、高校等一些社会力量,与政府力量、民间力量、专业团体,能够合力起来推广传统文化。

回望过去 20 多年,柯军一直在向海外推广昆曲艺术,不遗余力。2001 年,他把传统戏《夜奔》带到印度新德里,还在喜马拉雅山麓唱给了世界各国艺术家;2004 年,他以执行导演及主演的身份,压轴了挪威奥斯陆的演出;2010 年,他萃取昆曲的先锋之姿,惊艳了日本横滨的观众 ……

而这次的法国之行,也有不少启迪。

" 孩子的培养非常重要,他们代表着未来。" 柯军告诉现代快报记者,整个过程中他印象最深的是给三岁到七岁的小朋友做昆曲赏析。" 他们一双双求知的眼睛闪啊闪,让我感到特别开心。现场我们也教一些唱、一些动作,我还给他画了一些脸谱,比如说像悟空、丑角脸上的豆腐块等等,他们都表现出了浓厚兴趣。"

柯军认为 " 文明遇见 "," 遇见 " 是比较浅层次的," 遇见了又怎么样了?最关键的是,遇见以后一定要‘遇合’,能够同频共振,某些话题、某些思想、某些认知、某些审美,能够一起牵起手往前走。"

" 还有一个‘和’,和平的‘和’,就是美美与共,彼此欣赏。这次活动,外国人民在我们身上能够看到中国人是如何做文化遗产保护的,中国人是如何做文化遗产创新的,中国人是如何在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不忘过去,面向未来。" 柯军说。

这次演出的主力队员都是年轻人,看着眼前的新生力量,柯军谈及昆曲的未来:" 我感觉到昆曲的未来会越来越好。一方面,我们昆曲人自身也越来越努力。一方面,我们政府也非常地关爱支持,给了很多好的政策。社会也对昆曲有很高的关注度和呵护度。所以,中国昆曲一定会更好!"

柯军还透露,明年是中法建交 60 周年,他们也在积极沟通中,希望届时江苏的昆曲还能唱响法国。

现代快报 + 记者 王子扬 宋经纬

(校对 胡涛 编辑 高霞)

相关标签

埃菲尔铁塔 艺术 博物馆 巴黎 法国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