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心的朋友可能注意到了,最近西安氢能的重磅信息,接二连三。
先是 8 月 16 日,西安市发改委发布公告,《西安市氢能产业发展规划(2023-2035 年)(征求意见稿)》征求意见。到 2025 年,西安氢能相关企业总数超过 50 家,力争产值突破 100 亿元。到 2035 年,西安氢能相关企业总数超过 500 家,力争产值突破 1000 亿元。
半个月后,省委常委、市委书记方红卫在调研全市氢能产业发展情况时强调,要找准西安发展氢能产业的核心优势和定位,强化创新引领,拓展氢能在交通、能源、工业等领域的应用场景,优化全产业链布局,加快推动西安氢能产业壮大成势。
9 月 12 日,位于高新区的隆基氢能发布全新一代碱性电解水制氢设备,这意味着,其攻克了大型电解槽的技术研发,且相比以往产品,折算到单位制氢成本,可以下降 4.68%。
从政府到企业层面的信息均显示:西安在氢能赛道上,出手了!
01
氢能应用:
不仅更方便,还有望 " 帮你赚钱 "
提到 " 氢能 ",可能很多朋友会一脸懵:知道它干净零污染,但对普通人有什么用?
复旦大学日本研究中心教授徐静波曾提到,他在日本岩手县看到新鲜一幕:这户人家安装了一套氢能源燃料电池系统,购置费用为 140 万日元(约 7 万元人民币),政府提供 30% 的新能源设备购置补助,自己实际支出约为 94 万日元(约 4.7 万元人民币)。
这套系统不仅可以供电,还可以供热,省去了煤气费和电费,也没有公共电网停电之忧。按照其 10 年使用寿命计算,一般用 6 年就回本了(等价于使用常规电和煤气费),余下 4 年等于白用。
而该户人家是 4 口之家,每月还有多余电力卖给当地电力公司,折合人民币收益为 300-400 元左右。
这是一种名为 " 分布式能源 " 的供能方式。
传统的集中式供能系统是这样的,采用大容量设备、集中生产,然后通过大型电网、热网等输送给大范围的用户,缺点是运输过程中能耗很大,而对于供热尤其是供冷,做不到长距离输送。相对来说,分布式功能,就是按用户需求,就近安装,就近供应,而且有供电、冷暖等多功能,盈余电能热等还能并入网络,供给其他用户使用。
这种应用场景,在我国实现或许并不遥远。
早在 2021 年 11 月,佛山南海就投运了我国首座氢能进万家能源示范社区项目。社区每套住宅都配备单独的家用燃料电池热电联供系统,可实现风光电气多能互补。
▲全国首座氢能进万家智慧能源示范社区 图 / 佛山新闻网
基于 2030 年二氧化碳达峰和 2060 年碳中和的要求,《中国氢能产业发展报告 2020》预测,到 2050 年,中国将进入氢能社会。汽车只排水、居民家庭自有 " 小电站 " 将成为普遍现象。
02
氢能企业," 相中 " 西安
尽管欧洲、美国等早已布局氢能,但我国的 " 后发先至 " 态势,还是很鲜明的。
去年 3 月,我国发布《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21-2035 年)》,首次将氢能定位于未来国家能源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绿色低碳转型能源载体。
截至 2022 年底,中国在氢能领域已取得多项世界领先:第一,是世界上最大的产氢国,每年氢气产量约为 3300 万吨。第二,已在部分区域实现氢燃料电池汽车小规模应用,成为国际公认的最有可能率先实现氢燃料电池和氢能汽车产业化的国家之一。第三,截至 2022 年底,已建成加氢站 310 座,世界第一。
说到这里,要提到氢能来源,主要有三种:
灰氢——指将富含氢气的工业尾气(比如焦炉煤气等)作为原料,通过变压吸附等将其中的氢气分离提纯;蓝氢——在灰氢基础上,将二氧化碳等副产品捕捉、利用和封存后,制取的氢气,优势是能减少 90% 的碳排放,但成本更高;绿氢——利用太阳能、风能等,以电解水的方式制氢。
说白了,氢能是一种储能方式,即把能量以氢的载体保存下来,灵活用于无污染的供热、供电。而我国氢能主要来源便是第一种和第二种。
在这方面,陕西具有独到优势。
每年化工副产氢超 200 万吨,相比之下,工业副产氢第一大省的山东,年产为 260 万吨,传统工业大省辽宁只有 50 万吨。落户西安的维纳氢能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透露:这导致陕西氢价比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要更低。
其次,陕西有物流场景。全国范围内,陕西北部、内蒙古南部、山西西部、甘肃和宁夏东部,在这一片区域有大量矿区、钢铁和水泥厂,有四五百万辆商用重卡车,占比超过中国的半壁江山。
而氢能产业发展的关键,就是找到使用场景。物流、客车领域将成为氢能及燃料电池应用的主要突破口。
技术层面,陕西拥有近百所高校,各类科研院所近千家。其中,西安交通大学、西北工业大学、中国石油集团管材研究所等在光催化制氢、电解水制氢、气态储氢材料领域,拥有很强的研发实力,积累了完整的技术体系,这些都能为氢能产业发展提供强大科研支撑。
基于这三重优势,西安成为企业布局氢能产业的 " 香饽饽 "。
早在 2021 年 3 月,隆基绿能便与上海朱雀投资合资,成立西安隆基氢能科技有限公司,隆基创始人李振国亲自 " 挂帅 ",进军 " 光伏制氢 "。
去年以来,又有维纳氢能科技、德燃动力、比克新能源技术等多家氢能产业链上、中、下游企业安家西安。一条新的千亿级产业链正向西安 " 招手 "。
03
进击:西安发力 " 氢能科创 "
要说的是,氢能产业还面临不少技术瓶颈。
比如灰氢碳排放较高,蓝氢和绿氢成本还太高。特别是最干净无染的绿氢,其电解水成本,是灰氢的两三倍。另外,氢能储运成本高(单车运输情况下,占氢气总成本的 30% 以上),也是制约其市场推广的痛点。
因此,谁能引领技术领域,破解 " 卡脖子 " 难题,谁就能抓住行业 " 牛鼻子 ",成为氢能时代的决胜者。
针对这一发展形势,陕西省、西安市制定措施,定位精准:打造以西安为中心的 " 关中氢能装备研发制造中心 ",打造以榆林为核心的 " 氢能重卡装备制造及陕北氢能供应和应用中心 ",打造以渭南为核心的 " 关中氢能供应及应用中心 "。
《西安市氢能产业发展规划(2023-2035 年)(征求意见稿)》进一步明确:西安定位全国氢能科创之都、全国氢能高端装备产业集聚高地。
这是一个构想果敢、量体裁衣的发展思路。
▲图 / 西咸新区泾河新城
试想,如果西安充分释放院校研发优势,掌控氢能燃料电池、氢能发动机等 " 核心智造 ",结合比亚迪、吉利等新能源汽车龙头全力研发 " 氢能车 " 的全新布局,则在不远的将来,将能实现新能源汽车、氢能两大产业的 " 双核 " 聚变效应,激发超乎预期的产业爆炸性增长。届时,西安成就 " 氢能社会 " 的未来城市形态,大有可期。
来源 / 网观西安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