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AKER吉林 2023-09-20
揭“中国大倒退”论的七大破绽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caijing1.html

 

近日,有法国政论作家在《费加罗报》发表文章《中国:大倒退》,极力唱衰中国经济。作者摆出一副煞有介事的样子,实则谬误百出,完全是陈词滥调的大杂烩,充斥着无知与偏见。

谬论一:" 中国经济增速完不成既定目标 "。文章称,中国第二季度经济增长 0.8%,使得全年增长 5% 的目标遥不可及。事实上,0.8% 是环比增速,中国第二季度经济同比增速 6.3%,以季度环比增速对比全年同比增速目标明显是误导读者得出错误结论。中国上半年经济同比增速为 5.5%,符合预期,为实现全年目标打下坚实基础。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经合组织、联合国对中国今年经济增速的预测都在 5% 以上。中国经济具有巨大的发展韧性和潜力,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变,有信心、有条件、有能力高质量完成全年目标任务。

中国上半年经济同比增速为 5.5%,符合预期

谬论二:" 中国经济步入通货紧缩 "。文章称,中国 7 月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下降 0.3%,经济显现通货紧缩的全部特征。事实上,中国上半年 CPI 同比上涨 0.7%,7 月 CPI 环比由降转涨,上涨 0.2%,但受上年同期基数较高影响,同比有所回落,下降 0.3%。在这里,作者再次使用障眼法,只使用对其论点有利的同比下降 0.3% 数据,而隐瞒环比上升 0.2% 的数据。即便 7 月 CPI 同比下降,但扣除食品和能源价格的核心 CPI 却明显回升,同比上涨 0.8%,涨幅比上月扩大 0.4 个百分点,而 8 月 CPI 更是触底转正,同比上涨 0.1%。对于这些积极的因素作者一概视而不见。也许他根本没兴趣,也没耐心去深入研究这些经济数据,毕竟,他的目的不是客观介绍中国经济,而是唱衰中国经济。从经济增长、货币供应这些相关指标看,中国经济都不符合通缩条件。要知道,出现通缩要满足货币供应减少这一条件,但 7 月末中国广义货币 ( M2 ) 余额 285.4 万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 10.7%,年底前有望突破 300 万亿大关,前 7 个月人民币贷款增加 16.08 万亿元,同比多增 1.67 万亿元,全社会货币流动性合理充裕,不存在通缩风险。

谬论三: " 中国经济‘辉煌 40 年’终结 "。文章称,中国经济问题不是周期性的,而是结构性的;中国经济增速从 9.5% 下降至 3%," 辉煌 40 年 " 增长模式破产了。事实上,2022 年中国经济的确只增长 3%,但这主要受疫情影响,并且即使这样也好于同期美国 2.1%、德国 1.9%、法国 2.6% 的增速,对当年世界经济增长贡献接近 20%。疫情 3 年,中国经济保持了 4.5% 左右的年均增长,明显高于世界平均水平,始终是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和稳定力量。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是新时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特征,反映了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必须从 " 量的积累 " 转向 " 质的提升 " 的一般规律。中国坚持新发展理念,立足提高质量和效益来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不搞 " 大水漫灌 " 式的强刺激,致力于在提高质量效益的基础上保持合理的经济增长。观察中国经济,既要看增速,更要看结构和动能。今年 1-7 月,中国高技术产业投资同比增长 11.5%,现代服务业生产指数同比增长 11.9%,上半年 " 新三样 "(电动汽车、锂电池、太阳能电池)出口合计同比增长 61.6%,表明中国经济新动能强劲。

谬论四: " 中国金融市场危机。" 文章称,中国银行业因地产债而不稳定,外资大规模出逃,股市暴跌。事实上,中国金融体系运行稳健,主要指标处于合理区间。中国银行业金融机构特别是大型银行评级一直优良。大家看到的是硅谷银行、签名银行、第一共和银行倒闭发生在美国,瑞士信贷银行破产被收购发生在欧洲。外资方面,2022 年中国实际使用外资 1891.3 亿美元,增长 8%,创历史新高。受 2022 年同期高基数叠加因素影响,2023 上半年中国实际使用外资 974 亿美元,同比小幅下降 2.7%,但整体规模保持稳定,7 月外商来华直接投资跨境资金净流入回升,规模为近一年来次高值,来华证券投资跨境资金保持净流入。从来源地看,法国、英国、加拿大、瑞士实际对华投资分别增长 213.7%、159.9%、113.3% 和 61.2%。中国股市有自身特殊性,与经济基本面存在 " 脱钩 " 现象,也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一道金融 " 防火墙 "。

中国股市有自身特殊性,与经济基本面存在 " 脱钩 " 现象

谬论五: " 中国经济‘国进民退’ "。文章称,中国国有企业压倒民营企业,损害经济活动,阻碍创新。事实上,民营经济和国有经济都是中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两者各有优势、各具特色,如鸟之两翼、车之两轮,缺一不可。中国民营经济具有 "56789" 特征,即贡献了 50% 以上的税收,60% 以上的国内生产总值,70% 以上的技术创新成果,80% 以上的城镇劳动就业,90% 以上的企业数量。2012 年至 2022 年,中国民营企业数量从 1085.7 万户增长到 4700 多万户,10 年翻了两番多。在国家级专精特新 " 小巨人 " 企业中,民营企业占比超过 80%,民营上市公司数量突破 3000 家。被美国极限打压的华为就是一家民营企业,最近华为 5G 手机 Mate60 系列突破美国芯片封锁、横空出世,正是中国民营企业创新活力的力证。

谬论六: " 中美脱钩是中国造成的 "。文章称,中国奇迹的结束不是因为美国制裁,而是中国自身政策转向所致,中国咎由自取、破坏全球化。这纯粹是无稽之谈!发起贸易战的是美国而不是中国。美国对从中国进口的数千种商品加征高额关税,涉及商品价值高达 3700 亿美元,这是彻头彻尾的贸易霸凌!发起科技战的是美国而不是中国,是美国将 1300 多家中国企业列入各种制裁名单,在高科技领域 " 卡脖子 ",在芯片、人工智能、量子计算等领域搞封杀,炮制 " 美欧贸易和技术理事会 "、" 芯片四方 " 联盟,高筑 " 小院高墙 "。发起军事包围战的是美国而不是中国。美国拼凑 " 三边伙伴关系 "" 四边安全机制 "" 五眼联盟 ",搞 " 亚洲小北约 ",挑动台海、南海局势,罗织所谓 " 价值观同盟 ",拉帮结伙对华全方位围堵遏制。开全球化倒车、动辄 " 毁约退群 " 的是美国而不是中国。美国瘫痪了世贸组织上诉机制,退出气变《巴黎协定》,以安全为名大搞 " 脱钩断链 ",扰乱正常的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和国际经贸关系。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研究指出,美国贸易和科技脱钩措施可能导致全球 GDP 损失 7%。中美关系紧张现状责任完全在美国!当前全球化遇挫更是美国一手造成!

中美关系紧张现状责任完全在美国

谬论七:" 中国跌入‘中等收入陷阱’ "。文章称,中国已经陷入 " 中等收入陷阱 ",美国实力时代重新回归。事实上," 中等收入陷阱 " 没有一个明确标准,对中国更是一个伪命题。中国连续多年稳居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第二大消费市场、制造业第一大国、货物贸易第一大国、外汇储备第一大国,拥有全球最完整、规模最大的工业体系、强大的生产能力、完善的配套能力,生产或消费全球 50% 以上的金属和水泥,建成全球 50% 以上的地铁,运营全球近 70% 的高铁。哪里有这样的 " 中等收入陷阱 "?横向比较看,中国经济表现显著优于主要发达经济体。根据英国经济学家罗思义的研究,2019 年第二季度到 2023 年第二季度,中国 GDP 增长 19.2%,美国 GDP 增长 7.6%,意大利 GDP 增长 1.5%,法国 GDP 增长 1.4%,德国 GDP 增长 0.5%,欧元区 GDP 增长 2.9%,美、意、法、德增速仅分别为中国的 40%、8%、7%、3%。从年均看,中国 GDP 年均增速(4.5%)是美国(1.8%)的 2.5 倍,是经合组织(1.4%)的 3 倍多,是七国集团(1%)的 4.5 倍,是欧元区(0.7%)的 6 倍多。如果中国都陷入了 " 中等收入陷阱 ",这些发达国家恐怕是陷入 " 高收入陷阱 " 了。美国 " 实力回归 " 不是什么光彩的事,是赤裸裸的损人自肥,是靠剪发展中国家羊毛、吸盟友的血而给自己 " 回血 "。美国的 " 回归 " 以欧洲的 " 衰败 " 为代价,《通胀削减法案》的结果是虹吸欧洲绿色产业," 北溪管道 " 被炸的后果是欧洲以 4 倍的价格购买美国页岩气。此类例子不一而足。

谈论经济问题,要具有基本的经济素养,掌握较全面的数据,进行专业的分析。最近,我们经常看到不是经济学家,而是政论作家热衷于谈论中国经济,这就难免说外行话了。在这篇文章中就完全看不到专业的影子,更多的是情绪化、神经质的宣泄和颠倒黑白、偷换概念的臆造。作者无视基本常识,醉心于透过 " 危机滤镜 " 看中国,渲染 " 危机叙事 ",直接动机是配合美国发起的新一轮唱衰中国经济的炒作,目的是动摇市场信心,吓唬国际资本逃离中国,忽悠中国政府再次出台大规模刺激计划,为某些西方国家经济困境接盘、解套。当然,如果能就此摧毁中国人民的自信,真的把中国经济 " 唱垮 " 了最好。但这是痴心妄想,白日做梦。

来源:中国驻法国大使馆

编辑:王奇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相关标签

中国经济 cpi 经济增速 经济增长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