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运赛事,交通先行,一列列复兴号亚运智能动车组穿梭于繁忙的城市群;中秋佳节,皓月当空,一颗颗 " 吉林一号 " 卫星在太空轨道遥望着大地;吉林西部," 风光 " 正好,白色 " 风车 " 与黑色光伏发电板在广袤的平原上交相辉映;碳纤车间,机械轰鸣,雪白的碳纤维原丝在高温炙烤下正发生着蜕变 ……
产业兴,则经济兴;产业强,则吉林强。目前,我省正全面实施 " 一主六双 " 高质量发展战略,瞄准 " 六新产业 " 主攻方向、" 四新设施 " 建设重点,一大批新产业、新项目、新产品加速抢占新赛道,形成新优势。行驶在 " 快车道 " 上的吉林工业经济不断刷新着发展 " 速度表 "" 里程表 "。
创新赋能 迈向高端 新装备产业动能正强
亚运赛场,各国体育健儿挥洒汗水争金夺银,赛场外,一列列复兴号亚运智能动车组穿梭于城市之间,保障着运动员与旅客的出行需求。
一抹亮丽的 " 虹韵紫 " 是复兴号亚运智能动车组列车的显著外貌特征,由中车长客股份有限公司打造的复兴号亚运智能动车组列车,赢得了各国运动员和旅客的点赞。
" 为确保乘客的舒适体验,我们在列车的造型设计、制造工艺等方面进行了几十次模拟测试,列车平稳性有效提升,列车高速行驶过程中,杯里的水只会轻微晃动。" 中车长客国家轨道客车工程研究中心副主任尹振坤说。
复兴号亚运智能动车组车头创新采用 " 鹰隼 " 仿生学设计,可大幅降低空气阻力,预计节约能耗 10%,配合轻量化车体和整体节能技术,单节列车年均节电可达 180 万度。
中秋佳节,皓月当空,当我们在仰望皎洁的圆月时,由长光卫星发射的 " 吉林一号 " 卫星也在地球轨道上遥望着我们。
今年上半年,长光卫星发射的卫星数量已经超过了去年全年发射总量。其中,不仅有吉林一号 " 一箭 41 星 ",还包括对外承接制造的 20 余颗卫星,建成了世界最大的亚米级的遥感卫星网络。
" 今年以来,长光卫星供应链上游企业数量明显增加,下游企业增长迅速,目前已经超过 300 家,对卫星数据需求的宽度、广度都在大幅增加。" 长光卫星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贾宏光说。
一汽解放总部门前,一辆外表威猛、体型硕大的房车吸引了无数行人驻足观赏。这正是一汽解放最新自主研发的高端越野房车——解放 · 雪鹰。
解放 · 雪鹰凭借强悍的动力水平和顶尖的越野能力可以轻松穿越戈壁、沼泽、沙漠、山地、丛林、雪原,不论何种地形、何种温度,它都可以从容应对,具备顶尖的越野性能、脱困能力与环境适应性。
今年上半年,我省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 15.2%,凭借智能、高端等特点,吉林制造正全面迈向新阶段,我省新装备产业正释放出不可估量的发展动能。
" 风光 " 无限 绿电涌动 新能源产业活力正旺
吉林西部,疾风劲吹、阳光普照。广袤的平原上黑色的光伏发电板绵延不断,百米高的白色 " 风车 " 伫立天地,这一黑一白演绎出我省新能源产业的无限好 " 风光 "。
2021 年 10 月,我省正式启动 " 陆上风光三峡 " 工程,到 2025 年,我省将建成省内消纳、外送和制氢 3 个千万千瓦级新能源基地,新能源装机达到 3000 万千瓦,年发电量达到 800 亿千瓦时;到 2030 年,新能源装机达到 6000 万千瓦以上,年发电量达到 1700 亿千瓦时。
中车松原新能源装备产业园内,生产车间机器轰鸣,工人们正为华能通榆风电项目订单加紧生产。作为国内产业链最全、规模最大的风电装备产业基地,中车松原新能源装备产业园已实现风电整机、叶片、发电机、储能设备等风电产业链项目的生产制造。
今年初,松原市长岭龙凤湖 20 万千瓦风电制氢储氢加氢一体化示范项目进入生产阶段,吉电股份白城分布式发电制氢加氢一体化示范项目成功制取第一立方 " 绿氢 "。白城、松原两座我省西部城市 " 绿氢 " 项目齐头并进,开辟了我省新能源产业发展的新路径。
今年上半年,中车新能源、远景能源、三一风电等一批新能源装备制造企业快速发展壮大,合计产值同比增长 227%,带动新能源产业链优化升级能力显著增强。
依托强大的 " 绿电 " 优势,新能源汽车在我省发展如鱼得水,遍布我省各大城市的红旗新能源出租车成为了民众出行的好选择。
在奥迪一汽新能源汽车项目建设现场,一座极具未来感和科技感的新能源汽车工厂已经粗具规模。奥迪一汽新能源汽车项目投入生产后,将 100% 使用绿色电力以及生物质供能,并通过工厂屋顶的光伏系统自行发电。
目前,汽车产业电动化、网联化、智能化、共享化发展趋势加速演进,我省正大力实施汽车产业集群 " 上台阶 " 工程,新能源汽车必将成为我省汽车产业实现转型升级、新旧动能转换的引领目标。
碳纤为 " 王 " 市场广阔 新材料产业势头正盛
2025 年底突破 300 亿元规模,这是我省碳纤维发展的宏伟蓝图。碳纤维,作为新材料领域的 " 王者 ",凭借远超钢铁的物理特性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轨道交通、船舶、汽车、风力发电等工业领域。
今年,我省出台《关于推动碳纤维及复合材料产业高质量发展若干举措(2.0 版)》,组建成立了吉林省碳纤维产业联盟,全力推动碳纤维全产业链项目建设。碳纤维,这一珍贵的 " 黑色黄金 ",已经成为吉林工业经济发展的新兴力量。
吉林化纤生产车间内,洁白如雪的碳纤维原丝在 1000 多摄氏度的炙烤下正经历着涅槃重生,雪白的原丝逐渐蜕变为黝黑的碳纤维。
1 月 18 日,吉林化纤募投的 1.2 万吨碳纤维复材项目两条碳化线一次开车成功,实现了生产平稳运行,达到了设计产能。
4 月 10 日,吉林碳谷年产 3 万吨高性能碳纤维原丝、国兴复材 6.5 万吨碳纤维助剂等多个吉林化纤集团碳纤维项目集中开工,将今年我省碳纤维产业发展推向了高潮。
吉林化纤、国兴碳纤维、吉林碳谷等我省碳纤维行业领军企业发展潜能巨大、发展愿景可期。数据显示,上半年,全省碳纤维产量同比增长 59%。
未来,我省将按照 " 终端应用引领、原丝碳丝支撑、复合材料协同 " 的发展路径,不断加快碳纤维项目建设,加强复材和制品研发,持续完善全产业链布局,全力打造 " 中国碳纤维产业高地 "。
习近平总书记在新时代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座谈会上提到," 积极培育新能源、新材料、先进制造、电子信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积极培育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增强发展新动能。"
当前,吉林工业正牢牢遵循总书记的殷殷嘱托,在积极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的 " 快车道 " 上,不断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用 " 新 " 意十足的工业答卷换取一份成效显著的经济发展成绩单。
来源:吉林日报
编辑:王奇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