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日晚,北京画院微信公众号发布讣告,内容如下:
讣告
北京画院著名艺术家、一级美术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老教授协会会员、新中国培养的第一代女雕塑家陈淑光女士,因病医治无效,于 2023 年 10 月 3 日在北京逝世,享年 94 岁。
特此痛告。

陈淑光像。图源:北京画院微信公众号
陈淑光女士简历
陈淑光,1929 年生于北京,1952 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1963 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研究班,是新中国培养的第一批女雕塑家,曾多次参与国家重大雕塑项目,热爱儿童题材创作。

陈淑光与张松鹤在人民英雄纪念碑《抗日游击战》浮雕泥稿前留影。图源:北京画院微信公众号

《焦裕禄》塑造中。图源:北京画院微信公众号
人民英雄纪念碑八组浮雕中
唯一一位女性共同作者
" 人民英雄永垂不朽!" 人民英雄纪念碑建设的参与者陈淑光曾坚定地说。陈淑光是著名雕塑家张松鹤的夫人,也是人民英雄纪念碑八组浮雕中唯一一位女性共同作者。

陈淑光手持当年参与人民英雄纪念碑建设的工作证(田珊檑 / 摄)。图源:中国妇女报
中国妇女报曾报道,从《抗日游击战争》浮雕素描初稿的创作绘制到塑造完成,陈淑光协助时任雕塑组副组长的主创者张松鹤完成了《抗日游击战争》的创作及塑造。
1952 年,人民英雄纪念碑十面浮雕工作启动,分别是以 " 虎门销烟 "" 金田起义 "" 武昌起义 "" 五四运动 "" 五卅运动 "" 八一南昌起义 "" 抗日游击战争 "" 胜利渡长江 " 为主题的八面矩形浮雕,以及 " 胜利渡长江 " 旁边 " 支援前线 "" 欢迎中国人民解放军 " 两面装饰性浮雕。八组浮雕的落成,是雕塑家、画家、史学家、建筑家及广大石刻艺人共同努力的成果。" 背着地雷的女战士、送儿子上战场的白发老母亲、向前冲的游击战士、农民老汉等人物形象,我都参与了创作。" 陈淑光回忆说,当年的建设过程非常严谨,为了更好地创作,她和一批年轻人专门到北京门头沟农村体验生活,搜集工农兵形象,《抗日游击战争》中农民老汉等形象的创作灵感均来源于此。有着丰富战争经历的张松鹤仍然专门到部队学习体验生活,以便更准确地把握战士形象。
浮雕《抗日游击战争》刻画了抗日战争时期敌后游击战的场面。陈淑光回忆,《抗日游击战争》的创作也是广泛讨论、反复修改完善的。当时遇到过一次热烈的讨论,主要围绕浮雕上是否应呈现典型环境。有过从军经历、参加过华南抗日游击队的张松鹤在雕塑中加入了青松、高粱、山等形象,以更生动地表现游击环境。有的同志却认为绘画性太强,应突出主体人物。经反复讨论,张松鹤坚持自己观点,最后还是沿用这一创作方法。事实证明,这样的创作不仅得到群众的认可,也对新中国雕塑艺术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浮雕《抗日游击战争》 图源:中国妇女报
在陈淑光心中,人民英雄纪念碑不仅是个人成长的重要起点,更是新中国的精神地标。她希望大家能保护好这座历史丰碑,传承好它所承载的精神。
来源:中国新闻社综合北京画院微信公号、中国妇女报、" 政事儿 " 微信公号等
编辑:古月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