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快报+ 2023-10-10
两例亲体肾移植,两对姐弟之间的动人故事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font3.html

 

51 岁的姐姐捐肾救弟弟,她说,任何一个姊妹都会这么做。

35 岁的弟弟捐肾救姐姐,他说,从此我们两个都要好好的。

近日,南京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南医大二附院)进行了两例亲体肾移植手术,两对姐弟用真情诉说了两个血浓于水的故事。现代快报记者了解到,两例移植手术均由南医大二附院院长顾民教授带领肾移植团队主刀,对于这两例亲体肾移植手术,南医大二附院高度重视,术前顾民专门组织各相关部门召开协调会,反复讨论手术各环节流程并制定预案," 必须反复确认,不容有失,这不是普通的亲体肾移植,它关系到四个家庭 "。目前两对姐弟恢复良好,10 月 9 日,顺利出院回家。

记者了解到,2021 年 9 月以来,南医大二附院已经进行了超过 100 例的肾移植手术,专家介绍,相较而言,亲体肾移植配型较好,术后感染和排斥风险较低,恢复也更快。来自多中心的数据显示,在亲体肾移植中,父母作为供体捐献的占比最大,兄弟姐妹相对较少,因而更加难能可贵。

△ 顾民(右 2)在手术中

弟弟病了,51 岁姐姐决定捐肾救弟

两例亲体肾移植手术的主角分别是 49 岁的朱先生(化名)和 51 岁的姐姐,44 岁的陆女士(化名)和 35 岁的弟弟。

10 月 8 日,记者在南医大二附院肾脏病中心肾移植病区见到朱先生时,他气色不错,行动自若," 各方面恢复都不错。" 朱先生笑着说。

朱先生的患病要追溯到其 30 多岁时," 当时查出糖尿病,发现尿蛋白高,有 3 个 +。" 到南京某医院进一步检查,通过肾穿刺发现是 IgA 肾病,刚开始,朱先生通过药物进行治疗,情况好点后因忙于工作而忽视对疾病的进一步观察和诊治。后肌酐值升到 200 多,乃至 600 多,最终确诊尿毒症,他不得不进行血液透析。

" 血透不太方便,对工作生活影响都大 ",朱先生说,身边有朋友进行肾移植恢复很好,他因此产生了肾移植的想法。朱先生有三个姐姐," 我们姐弟 4 个人感情特别好,从小一起长大 "。听说他要肾移植,二姐和小姐姐都主动要捐肾,他担心姐姐的身体不同意,但姐姐很坚持,记者了解到,朱先生的姐姐今年 51 岁,有两个孩子,一个刚毕业,一个在读研究生," 但她还是义无反顾地捐肾给我 "。最后家里人经过商量,决定先由年龄相对较小的小姐姐前往医院进行配型,结果配型成功。

姐姐病了,35 岁弟弟决定捐肾救姐

" 我们可以说是相依为命长大的。" 陆女士今年 44 岁,弟弟 35 岁,姐弟一共六人," 母亲去世得早,大姐出嫁了,二姐三姐在外地学手艺,父亲年纪又大,从小相当于我带着弟弟和妹妹生活。" 陆女士说,弟弟从小由她照顾,和她感情也最深," 特别黏我 "。

陆女士年轻时得过肾炎,但没在意,去年血压突然升至 180,腿部一块一块地发青发紫,肌酐接近 700,确诊尿毒症不得不进行血透,后决定进行肾移植手术。

" 弟弟和妹妹都要捐肾给我,弟弟说,‘不给我姐,我姐受罪’。" 陆女士说,自己一直很犹豫,舍不得弟弟捐出一个肾," 但弟弟特别坚决,有一次到医院门口,我不想进去,他就急了。" 而配型的结果出人预料,据南医大二附院肾脏病中心杨俊伟主任介绍,陆女士和弟弟的配型基因位点全相合," 类似于同卵双生的双胞胎,非常少见。"

△ 朱清毅(左一)在手术中

机器人取肾,成功进行移植手术

两对姐弟之间的感情同样深深打动了南医大二附院的医务人员,为了确保手术万无一失,术前顾民组织泌尿外科、肾脏病中心、麻醉科、手术室等相关科室专门召开协调会进行周密准备,反复确认手术各环节。两例移植手术在 9 月 20 日先后进行,此次手术在取肾环节采取 " 机器人单孔取肾 ",据二附院泌尿外科主任朱清毅介绍,更加微创的手术方式有助于供者更快恢复。朱先生和陆女士的移植手术均由长顾民主刀,无影灯下,参与手术的人员高度专注、密切配合、有条不紊 ……

术后,无论是朱先生还是陆女士,两人均恢复良好,当着记者的面,陆女士还下地走了两圈," 没什么不舒服 ",朱先生同样表示 " 感觉很好 "。从移植手术到手术后进入无菌病房,再到转入普通病房,和医护人员相伴 20 天左右,两人也是感触良多," 有个麻醉医生,我不知道他叫什么名字,手术前专门安慰我,无菌病房里的护士,照顾我们特别细心,还有病房的医生护士也都特别好,谢谢他们!"

南医大二附院肾脏病中心主任杨俊伟介绍,从 2021 年 9 月至今,南医大二附院已经累计完成 100 多例肾移植手术,该院今年开始进行亲体肾移植手术,多数是父母捐给子女," 姐弟之间特别让人感动 "。据介绍,相比较而言,亲体肾移植配型相对较好,感染风险更小,术后排异风险更低,综合下来,费用负担也较轻。

" 未来,我们都要好好的 "

手术后,朱先生的姐姐回到老家,由母亲照顾,朱先生则由妻子和连襟一起照顾,事实上,朱先生和陆女士肾移植的背后,还有两个大家族的爱与支持,大家都是全力以赴,尽已所能。

当着记者的面,朱先生拨通姐姐的视频电话," 一定要保重,不能乱跑,把身体调养好。" 电话里,朱先生反复叮嘱," 姐姐,真的谢谢你,现在我的身体里有你的一部分,我们两个都要努力,共同进入美好的明天。" 朱先生说着,纵是七尺男儿也红了眼眶,视频的另一端,姐姐则用欢快的语气尽量安慰弟弟," 你看,我好得很,一点没感觉,这又不是要命的事,任何一个姊妹都会这么做的,不要担心啦 ……"

而陆女士手术后,每天都要和弟弟通几个电话,叮嘱这叮嘱那,她一直记得手术前弟弟发来的微信,只有短短一句话," 姐,我们都要好好的 "。

通讯员 陈艳萍 顾颐菲 现代快报 + 记者 任红娟

(通讯员供图)

(校对 张静超 编辑 高霞)

相关标签

肾移植 尿毒症 糖尿病 南京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