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AKER吉林 2023-10-17
又有人上当受骗,当心大“诈”蟹!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keji1.html

 

金秋十月,正是吃螃蟹的时节,也给了不法分子可乘之机。

近期,演员孙艺洲在社交平台发文称," 收到快递是一张蟹卡,以为是哪位朋友送的,扫了下觉得不对劲,又搜了搜,发现好像是诈骗!"

与此同时,近期亦有不少网友在社交平台反映,收到来源不明的 " 蟹卡 " 快递。一张小小的 " 蟹卡 ",如何成为不法分子的行骗手段?

大闸蟹没收到,钱被骗了

前不久,家在重庆的潇潇 ( 化名 ) 收到了从浙江嘉兴寄来的一张 " 蟹卡 "。

由于有多次用蟹卡提货的经验,看到卡的那一刻,潇潇就感觉有些不对," 提货密码怎么会直接露出来?"

通常来说,消费者收到正规蟹卡后,可通过卡号和密码,自行选择相关的平台进行兑换。但潇潇收到的 " 蟹卡 ",要求 " 扫描二维码验证,礼卡激活后方可使用 "。

潇潇收到的蟹卡。

好奇的潇潇用另外一个没有绑银行卡的手机,识别了卡上的二维码,结果显示需要加客服微信," 这已经和正常提蟹流程不一样了。" 潇潇表示。之后她便选择删除了这位客服。

不只是潇潇,近期不少人反映,收到了这种 " 蟹卡 "。一些人收到 " 蟹卡 " 后,进行了后续操作,发现是让其参与刷单任务。

一位网友在社交平台分享道,在添加完对方客服后,按照客服要求提供了姓名、年龄、手机号等信息,客服核对完信息后带其进群,群里有一阵红包雨,并赠送一份下午茶。

" 但之后若想要获取红包,就需要下载 APP,在里面做任务。次日,对方还以高额返利为由要求充值升级高级会员,整个就是一场刷单骗局。" 该网友称。

10 月 5 日,上海闵行公安分局发布的紧急预警中提到,2023 年 10 月,崔某收到装有印着二维码的大闸蟹兑换卡的快递,其扫码后加入微信群聊,在群聊中根据客服的引导关注店铺、下载聊天 APP 并进行刷单返利等任务,被骗 2 万元。

中新财经记者按照网友提供的信息,尝试扫描了一张 " 蟹卡 " 的二维码,网页显示,由于包含恶意欺诈内容,被多人投诉,已停止访问。

从湿巾到蟹卡,诈骗套路换了又换

网络兼职刷单诈骗,早已不是什么新鲜事。但以往不法分子是通过短视频、添加社交账号、抢红包等途径发布点赞、刷单等虚假兼职信息,打着 " 高薪、轻松 " 的旗号吸引目标群体后实施诈骗。

近些年出现的新骗局中,不法分子则往往大范围投递湿巾、手机支架、保温杯等,以领奖为由,诱导受害人扫码进群。前期以小额返利获取受害人信任,后期要求受害人大额充值后,不予返还本金和返利,最终完成诈骗。

此前,不少网友曾收到快递 " 惊喜盲盒 ",里面除了小礼品还有 " 刮刮乐 "。当时,多家平台就紧急提醒,勿扫来路不明的二维码,以防上当受骗。

消费者收到的刮刮卡。

随着近期不少人收到这种来源不明的 " 蟹卡 " 快递,公安部刑事侦查局官方公众号也专门发布文章,提醒人们注意此类诈骗。

文章中提到,这是新型诈骗引流手段,骗子会通过非法渠道获取事主信息,通过广发快递的方式向事主邮寄 " 提蟹卡 ",目的就是让事主扫码进群,继而实施刷单诈骗或是投资理财诈骗。

公安部刑事侦查局也提示,在收到不明快递时,要登录官方网站查看物流信息,验证核实包裹内物品是否为本人购买。切勿扫描不明包裹内的二维码卡片,也不要点击陌生链接填写银行卡、身份证、手机号等个人信息。

记者注意到,多地相关部门也纷纷行动。除了发布警示,还开展入户防诈宣传等,以避免居民陷入新型蟹卡诈骗圈套。

对此,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刘俊海认为,除了提醒消费者不要相信 " 天上掉馅饼 " 的好事,公安机关也要加大打击力度,对以 " 蟹卡 " 为噱头进行诈骗的,依法立案侦查,尽快查明犯罪事实,依法追究刑事责任,保护好受害者的合法权益。

个人隐私信息为何被 " 印 " 在快递单上?

虽然网络诈骗被密集打击,但这些年快递类电信网络诈骗层出不穷,也暴露出用户隐私泄露的痼疾。

虽然潇潇由于警惕性高,没有陷入 " 蟹卡 " 圈套,但她疑惑,自己的信息是怎么被泄露的," 我为了保护个人隐私,网购从来用的都是昵称,对方是如何得知我的全名和家庭住址的?"

发生这件事后,潇潇现在怀疑,自己的个人信息是不是被卖了。记者尝试拨打潇潇收到的快递单上的寄件人电话,发现电话已关机。

公安部刑事侦查局在前述文章中也提到,骗子通过互联网黑灰产业链获得潜在受害人的信息,包括姓名、地址等。这些信息可能在各种网购环节中泄露。

之前引起关注的 " 圆通速递 40 万条快递用户信息泄露 " 事件中,就是快递公司的 " 内鬼 " 在作祟。无独有偶,今年上海警方破获的一起案件中,快递公司员工高某利用工作电脑违规查询 10 万余条客户信息,以每条 1 元的价格出售,共计获利 7 万余元。

该如何打击贩卖用户个人信息的灰色产业链,让这些新型骗局无所遁形?

刘俊海认为,一方面快递公司要加强对于寄送快递的隐私管理,对一些隐私信息采取遮蔽手段;另一方面消费者也要多注意个人隐私保护。

他提到,监管部门除了要铸造监管合力,一个很重要的手段就是牢牢把握平台隐私信息的合规处理,即平台是如何处理个人隐私信息的、有没有保密手段、是否容易被黑客侵入以及有无买卖隐私信息的可能。" 平台企业的合规处理要和监管部门的行政监管有效衔接。"

" 消费者由于处于弱势地位,若拥有优势信息地位的平台不为消费者放好哨、把好关,不法分子和消费者的诈骗‘游戏’就不会结束。" 刘俊海告诉记者。 (

来源:中国新闻网

编辑:古月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相关标签

二维码 微信 社交平台 嘉兴 上海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