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快报+ 2023-10-17
南京红外相机新拍到两种“三有”小鸟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font3.html

 

现代快报讯(记者 卢河燕)为更好地保护野生动物,从 2019 年 12 月至今,南京市绿化园林局与江苏省林业科学研究院共同布设 142 台红外相机。近日,现代快报记者了解到,2023 年 9 月,项目组对回收的红外相机数据进行判读,科研人员发现,本次新增记录到 2 个物种,均为鸟类。

据了解,红外相机新增捕捉到的鸟类分别为栗背短脚鹎(Hemixos castanonotus)和灰椋鸟(Spodiopsar cineraceus),均为国家 " 三有 " 保护鸟类。

△ 栗背短脚鹎

栗背短脚鹎是一种雀形目鹎科灰短脚鹎属的鸟类,体型约 21 厘米。外形很有特点,上体呈现栗褐色,头顶和羽冠呈黑色,翅和尾呈暗褐色,颏和喉部呈白色。

栗背短脚鹎常成对或成群活动在乔木树冠层,有时也到林下灌木和小树上活动、觅食。它们主要以洋伞果、核果、乌饭果等植物性食物为食,也吃鞘翅目、双翅目、鳞翅目、膜翅目、直翅目等昆虫。在密林的枝叶间,栗背短脚鹎的头就像一颗圆溜溜的 " 毛栗子 ",十分可爱。

它们的繁殖期在 4~6 月,这段时间,它们会营巢于小树或灌木枝丫上。栗背短脚鹎的巢呈杯状,每窝产卵 3~5 枚,卵为洋红色,上有紫色斑纹。

△ 灰椋鸟

还有新增记录到的是有着假画眉之称的灰椋鸟。中等体型,体长可以达到 24 厘米。这种鸟整体由黑白灰组成。落在树上,你可以看到它头侧的大白斑,嘴橙红色,嘴尖有黑色,脚是橙黄色。灰椋鸟适应能力强,繁殖能力也强。繁殖于中国北部及东北,冬季迁徙经中国南部。

灰椋鸟主要栖息于低山、丘陵、农田或居民点附近的小树林中,休息时栖于电线或枯枝上。灰椋鸟主要取食毛毛虫、蚂蚁、蜂、蝗虫和甲虫等,秋冬季也吃多种植物种实。灰椋鸟的额繁殖期为 5~7 月,它们之间很团结,有时会出现一小群一起营巢的情形。

越来越多的鸟类出现在红外相机中,丰富了科研数据,增加人们对鸟类的认识,将为南京动物保护措施提供科研基础,增强决策的科学性。

(南京绿化园林公众号供图)

(校对 季林巧 编辑 高霞)

相关标签

毛毛虫 林中 南京 科研 科学研究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