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物有所生,而独知守其根。
对城市来说,留住历史文脉不仅是为了传承文化、延续历史,也是为了更好地走向未来。
西安,千年古都,这片土地上流淌着生生不息的历史文脉。
历史车轮滚滚向前,时代潮流浩浩荡荡。
城市向新,生活向上,老街老巷跟着岁月的脚步,慢悠悠的走,在这座城市错综复杂的脉络中,老巷子立于其中,见证了破旧砖瓦房变成高楼大厦、泥泞小道变成柏油马路,曾经一抬头就能看见晴朗星空到如今夜幕下霓虹闪烁 …… 变与不变之中,老巷子始终保留着当地独有的人文历史和时光变迁的印记,承载着城市记忆和抚慰人心的烟火气。
位于西安市老城内,有一条平行于东大街,东西长约 420 多米的巷子,1911 年,这条巷子被命名为红十字会巷(以下简称红会巷)。
1911 年是末代皇帝溥仪继位第三年,即宣统三年。
1911 年爆发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政府,结束了在中国延续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
1911 年,距今 112 年。
一百年很长,百年变迁写进历史书里,百十来页;百年记忆封存在巷子里,寥寥数语。红会巷的 " 前世今生 " 可能远比你想象的还要富有传奇色彩。
红会巷 ● 忆往昔
西安城中心的红会巷,曾是陕西红十字运动的中心。

▲民国时期的红十字会巷
1911 年武昌起义爆发后,陕西首先响应。张凤翔、钱鼎等组织发动起义成功,取得西安城,成立了秦陇复汉军政府。为了稳定社会秩序,开展战地医疗救护、掩埋阵亡将士,防止疫病流行,同盟会员、西安文化名流康毅如向军政府建议创办红十字会。军政府同意,令招募 200 士兵组成红十字队,由康毅如领导。康毅如又邀请西安医务界人士,组成 " 红十字战地医疗救护队 ",以 " 服务社会、博爱人群 " 为宗旨,奔赴各战区,开展医疗救护服务。

▲张凤翙

▲训练中的陕西新军
民国元年,军政府划拨秦王府 ( 今西安新城广场 ) 东南隅官地 327.5 亩,作为筹建红十字会及医院的永久基业,并明令 " 永免租税,以固基础 "。1911 年 10 月 24 日,西安市红十字会及医院宣告正式成立,这也是西安历史上最早的一所公立医院。

▲ 40 年代医院大门
医院成立后至建国之初,红十字会做出了巨大贡献,如积极进行战地救护、社会救济、支援抗战、进行卫生教育、支援解放军等。
1921 年至 1928 年
红十字会及医院在市内创办了妇孺教养院,开展社会救济服务,收养流离失所和无人教养的妇孺。

▲五十年代妇科医院
1932 年
关中霍乱流行,医务人员更是不分昼夜,投入灾民疾病防控和救治工作。

▲ 1932 年霍乱席卷关中地区
1937 年
日军战火燃烧到中原大地,山西河南相继沦陷,大量伤员和难民潮水般涌入西安,留宿街头,无衣无食,疾病流行,死伤无数。红十字会及医院分派医护人员前往各难民点免费救治灾民、埋葬死者。医院还组织医疗队奔赴延安为八路军将士进行医疗服务。

▲ 1937 年至 1945 年红十字救国救民
1949 年
1949 年,解放军挺进兰州。时值盛夏,为了保障将士们的行军安全,医院为部队捐赠了不少药品和毛毯,有力地支援了解放战争。

▲中国红十字会救援物资队
建国后,人民政府对医疗卫生事业给予充分重视,医院得到了长足发展。

▲ 50 年代医院外景

▲ 50 年代三等病室

▲ 50 年代医院阅览室
红十字会医院建成时,正门在东大街上。医院东边紧邻的大街叫红十字会街,在紧邻红十字会医院的北面有条街,因位于红十字会街西边,称为红十字会西街,可见红十字会医院在当时的影响之大。大家习惯称红十字会医院为红会医院。红十字会巷是在原红十字会西街的基础上形成的,而红十字会街则在以后并入了尚德路。
一百年好像也不长,红会巷 420 多米的街道,如今人情依旧,烟火缭绕,跨越百年的文化传承,等着你去发现、去感受、去创造,结合新时代的文化精神内核,在城市更新中,书写人文相融新答卷。
来源 / 常来长安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