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快报+ 2023-10-25
快戏评 | 江苏省演艺集团的三面“桃花扇”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font3.html

 

现代快报 + 评论员 王子扬

10 月 24 日,民族歌剧《桃花扇》在紫金大戏院首演。作为江苏省歌剧舞剧院的诚意之作,这部剧既保留了深厚的传统文化根基,又灌注了当下中国戏剧界大腕们的新鲜表达:张曼君对女性社会形象的思考,阳东霖对新国潮美学的把握,吴小平、潘磊对于交响编制和戏曲打击乐的融合 ……

至此,江苏省演艺集团的第三面 " 桃花扇 " 已然展开。

《桃花扇》是古典文学的经典,又是发生在南京的故事。对这个耳熟能详的传说进行改编,再演绎,江苏的艺术家们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2006 年,昆曲《1699 · 桃花扇》在北京首演,轰动一时,此后每隔几年都会再演,直至今天依然是省昆备受欢迎的 " 看家戏 "。

这第一面扇子得了孔尚任的 " 神韵 "。

孔尚任的 " 神 ",是以 " 离合之情 " 寓 " 兴亡之感 ",兴亡不必多发喟叹,风月欢爱本来就是兴亡的一部分。这个版本的导演田沁鑫有过之无不及,她把原作 44 出戏改为 6 场,把爱情扶为绝对的主线,有意思的是,这样处理并不会让人觉得 " 小气 ",反而咏史言志的感觉强烈。这很大程度上得益于话剧的表现形式,多线并行,交织发展,全景式地表达。

2018 年,舞剧《桃花扇——香君的琵琶》在紫金大戏院首演,这个版本的编剧、导演、戏剧指导,是香港知名导演邓树荣。邓树荣被称为 " 香港最具才华的剧场导演之一 ",以注重形体表达见长,甚至于超越语言限制及原本剧情,而流露出实验、先锋、怪诞之色彩。

这第二面扇子得了孔尚任的 " 反骨 "。

孔尚任是有个性的人,早年遗民出山,他却进山隐居," 安善其体 "。后来,他入仕治理水患,亲眼见到了百姓的惨状,于是他声斥治河大员。到了《桃花扇》脱稿的第二年,他又被罢了官 …… 舞剧《桃花扇——香君的琵琶》继承了孔尚任的 " 狂叛 " 意味,关于南明建立、覆灭,人物的反映、表现,设计得极有巧思。

而这次上演的《桃花扇》,题材是歌剧,一边是充满西方韵味的 " 舶来品 ",一边是冠绝千古的历史传奇,两者如何结合?怎么结合?面对前所未有的尝试,分寸感最重要。

导演张曼君的处理很有章法。她从中国歌剧的追求出发,借西洋歌剧的 " 肢体 " 和交响的力量,去做一个非常中国古典的故事。用中国的语言,讲中国故事,使中国的音律交响化,创作的原则不能乱。

中国故事具象的体现就是江苏元素。作曲吴小平、潘磊在创作中加入了具有江苏地域特色的戏曲资源,使之成为歌剧 " 咏叹 " 的源脉。其中昆曲、评弹、民间小调和锣鼓韵致,让人可以立刻分辨出江苏的味道。从本源上,是用新古典的现代音乐方式应和着时代的审美,是一种与时俱进。

多聊两句。跟之前那两个版本相区别,如果说前面的版本是基于孔尚任的文学眼光,或者某种精神特质的延续,而这部歌剧版《桃花扇》采取的更多的是女性的视角,突出女性意识,更像是当下女性的一种宣言。

举个简单的例子。这版《桃花扇》最大的不同,在结尾的改编,李香君殉国明志。这在以前的作品里是没有的,原著的末尾,李香君心灰意冷遁入空门,在上世纪四十年代欧阳予倩的话剧版,李香君是含恨而终,后来的各种版本剧本上也没有 " 跳脱 " 这两个固定范式。

但导演张曼君,编剧罗周,演员王庆爽," 三个女人一台戏 ",给李香君注入了另一种特质——刚烈。李香君,不光是 " 美 ",不光 " 娇弱 ",她也可以很 " 辣 ",在浊世中清醒,在乱世中决绝。

这是江苏省演艺集团第三面 " 桃花扇 " 的颜色。

(江苏省演艺集团供图 校对 季林巧 编辑 吴嫣然)

相关标签

神韵 导演 江苏 香港 指导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