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很多人知道雷马克,对这位德语作家曾被两次改编成电影并且都获得奥斯卡奖的代表作《西线无战事》耳熟能详,却很少有人知道与《西线无战事》隔年发表的《西线归来》。
两部作品,前部描述德国青年在 " 一战 " 战场的牺牲与毁灭,后部求索战后生还者的心理救赎。尽管主人公并不相同,故事线完全独立,《西线归来》仍因反战主题的延续被各国视为《西线无战事》的伟大续篇。
近日长江新世纪出版再版《西线归来》中译本,而这距 1931 年的中文首版已经时隔 92 年。
" 抢译大战 "92 年后归来,是再版也是首版
严格意义上来说,2023 年中译版《西线归来》是扎扎实实的首次出版。因为 1931 年雷马克完成连载、交付书稿时,曾恳请即将出版这本书的 20 多家出版社等他修改后再出版,甚至愿意退付已收到的定金。《西线无战事》的成功使 " 雷马克热 " 袭卷各国,中国更是掀起了《西线归来》的 " 抢译大战 "。
△雷马克
1931 年 3 月 16 日的《文艺新闻》(第 1 号)上刊载的《呜呼 " 后来者 " 迎合市场的投机》中曾记载:当时已经预告的翻译版本有 7 种,最终有 4 个译本完成出版。小说连载已完成,各国读者翘首以盼,出版社等不及修改稿便付梓发行。
雷马克直到 1959 年才将小说改完,而当年的 " 雷马克热 " 已经过去,惜憾无人再做重译了。
而这本 2023 年版的 " 再版 "《西线归来》,正是从雷马克的 1959 年版作品直译而来,还将雷马克认为太过悲观而删掉的 1931 年版片段附在了书后,集为 " 遗落的故事 "。这使这版迟来的译本不仅具有文学价值,更兼备文献价值,可在对比中品咂出雷马克创作与修改的心路历程。
雷马克认为初稿的书写过于悲哀,为 1959 年版《西线归来》增加了光明的尾声:草木萌发,春风拂面,饱受 PTSD(创伤后应激障碍)之苦的归来士兵们重拾生活的勇气,但也保留了初版中新一批少年正在准备上战场捐出自己鲜活的肉身。如黑格尔早所说:" 人类从历史中所得到的教训就是——人类从来不记取历史教训。"
反思战争为何不断重演,经典的力量重现
1916 年,18 岁就读师范学校的雷马克被激进的政客和青春的热血鼓舞着,投入到一战前线,五次负伤,幸运地活到了停战返乡。参战经历成就了他一系列的反战文学经典作品,雷马克用文字还原了一代青年对战争从兴奋、憧憬到恐惧、抵制的全过程。
《西线归来》以停战前的最后一役为序章。两年征战,七任连长相继战死,有几个甚至连名字都没留下。二连共 500 多人殉国,活到停火的只有 32 人。延续了《西线无战事》书写大量残酷场景的 " 泥与血的写作 " 风格,《西线归来》也时时闪回惨烈的战场画面,而战后被毁掉的老兵,拖着残躯和残破的余生,甚至比激战的战场更让人触目惊心。
书中无处不在的反思与诘问留下了很多警世之语,更有曾被很多人引用却被误认为引自《西线无战事》的名句:" 死者的遗言不是为了复仇,而是永远不再有战争。"
对于战争的追问,一度使小说中的 " 我 ",雷马克的化身陷入迷茫和崩溃。然而在 1959 年的修订本中,雷马克终于走出了迷茫,小说的结局可以看作是他对一代又一代青年的寄语:" 这世上,所有人都能以自己的方式影响这个世界,即使他做的事情微不足道。"
现代快报 + 记者 郑文静 出版社供图
(校对 李凯波 编辑 张宇)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