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 月 25 日上午,神舟十七号载人飞行任务航天员汤洪波、唐胜杰、江新林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问天阁与中外媒体记者集体见面
汤洪波,男,汉族,籍贯湖南湘潭,硕士学位。1975 年 10 月出生,1995 年 9 月入伍,1997 年 4 月加入中国共产党,2010 年 5 月入选为我国第二批航天员,现为中国人民解放军航天员大队一级航天员,陆军大校军衔。2021 年 6 月执行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行任务。经全面系统训练,科学合理、公平公正考核,成绩优秀,具备执行任务能力,入选神舟十七号载人飞行任务乘组并担任指令长。
唐胜杰,男,汉族,籍贯甘肃定西,学士学位。1989 年 12 月出生,2008 年 9 月入伍,2013 年 3 月加入中国共产党,2020 年 9 月入选为我国第三批航天员,现为中国人民解放军航天员大队四级航天员,空军中校军衔。 经全面系统训练,科学合理、公平公正考核,成绩优秀,具备执行任务能力,入选神舟十七号载人飞行任务乘组。
江新林,男,汉族,籍贯河南杞县,学士学位。1988 年 2 月出生,2006 年 9 月入伍,2010 年 1 月加入中国共产党,2020 年 9 月入选为我国第三批航天员,现为中国人民解放军航天员大队四级航天员,空军中校军衔。 经全面系统训练,科学合理、公平公正考核,成绩优秀,具备执行任务能力,入选神舟十七号载人飞行任务乘组。
我国将于 10 月 26 日 11 时 14 分发射神舟十七号载人飞船,飞行乘组由航天员汤洪波、唐胜杰和江新林组成。
神舟十七号载人飞行任务新闻发布会 25 日上午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举行。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新闻发言人、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副主任林西强会上介绍,经任务总指挥部研究决定,瞄准 10 月 26 日 11 时 14 分发射神舟十七号载人飞船,飞行乘组由航天员汤洪波、唐胜杰和江新林组成,汤洪波担任指令长。
汤洪波参加过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行任务,唐胜杰和江新林都是首次飞行。
" 目前,任务各项准备工作正在稳步推进,执行这次发射任务的长征二号 F 遥十七火箭即将开始推进剂加注。" 林西强说。
这次任务是载人航天工程立项实施以来的第 30 次飞行任务,也是第 12 次载人飞行任务,任务主要目的为:完成与神舟十六号乘组在轨轮换,驻留约 6 个月,开展空间科学与应用载荷在轨实(试)验,实施航天员出舱活动及载荷出舱,进行舱外载荷安装及空间站维护维修等工作,同时,持续评估空间站组合体功能性能,获取积累空间站运行的宝贵数据和经验,考核地面支持中心执行空间站运行管理任务的协调性、匹配性,进一步提升空间站运行效率和故障处置能力。
根据计划,神舟十七号载人飞船入轨后,将采用自主交会对接模式,约 6.5 小时后对接于天和核心舱前向端口,形成三舱三船组合体。在轨驻留期间,神舟十七号航天员乘组将迎来天舟七号货运飞船、神舟十八号载人飞船的来访对接,计划于明年 4 月左右返回东风着陆场。
林西强表示,目前,空间站组合体状态和各项设备工作正常,神舟十七号载人飞船和长征二号 F 遥十七运载火箭产品质量受控,神舟十七号航天员乘组状态良好,地面系统设施设备运行稳定,发射前各项准备工作已就绪。
在轨工作如何安排?
首次进行空间站舱外试验性维修作业
林西强在发布会上表示,这次飞行任务将首次进行空间站舱外试验性维修作业。当前,空间碎片日益增多,长期运行航天器受到空间微小颗粒撞击的情况在所难免。林西强介绍,前期检查发现,空间站太阳翼也多次受到空间微小颗粒的撞击,造成轻微的损伤。
" 当然,这是在设计考虑之中,目前,空间站各项功能、性能指标均满足要求,但从面向空间站长期运行、验证技术能力出发,此次将由神舟十七号航天员乘组通过出舱活动进行舱外试验性维修。" 林西强说,这是一项极具挑战性的工作,让我们预祝神舟十七号航天员乘组圆满完成任务,将舱外活动的能力和水平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林西强表示,随着载人航天工程进入空间站应用与发展阶段,将常态化实施乘组轮换,乘组的在轨工作安排也趋于常态化,主要包括人员物资正常轮换补给、空间站组合体平台照料、乘组自身健康管理、在轨实(试)验、开展科普及公益活动以及异常情况处置等六大类工作。
" 根据计划安排,我们未来将发射与空间站共轨飞行的巡天空间望远镜,开展广域巡天观测。" 林西强说。
林西强介绍,后续,我国还将适时发射扩展舱段,将空间站基本构型由 "T" 字型升级为 " 十 " 字型,计划中的扩展舱段将上行多个领域的空间科学实验机柜和舱外实验装置,扩大应用规模,满足空间科学研究与应用新需求,同时也将升级航天员在轨防护锻炼、饮食、卫生等设施设备,提高航天员在轨工作、生活和健康保障水平。
" 目前该项目正在进行方案阶段研制工作。" 林西强说。
神十六乘组何时返回?
" 瞄准 10 月 31 日返回东风着陆场 "
" 神舟十六号航天员乘组在与神舟十七号航天员乘组完成在轨轮换任务后,瞄准 10 月 31 日返回东风着陆场。" 林西强说。
神舟十六号飞行任务是中国载人航天工程进入空间站应用与发展阶段后的首次载人飞行任务。林西强介绍,目前,在轨工作进展顺利,在航天员与地面科技人员密切配合下,空间应用项目正按计划稳步推进,共开展了 70 项航天医学、生命生态、生物技术、材料科学、流体物理、流体力学、航天技术等空间实(试)验和 8 项人因工程技术研究,获取了大量的实验数据,还有一些实验样品将随神舟十六号飞船下行,部分项目已取得阶段性应用成果,空间站作为国家太空实验室的综合效益正在逐步显现。任务期间,他们还圆满完成了一次航天员出舱活动、一次 " 天宫课堂 " 太空授课、多次载荷出舱、配合完成天舟五号货运飞船分离撤离等工作。
" 特别要说的是,受限于微重力环境和空间站容积,物资管理这一在地面看似平常的工作成为日益凸显的新难题。" 林西强说,为此,神舟十六号乘组与地面密切协同,针对性地制定了在轨物资管理减容增效方案,在指令长景海鹏的带领下,累计转移物资约 850 次,反馈物资整理信息 135 条,全面完成空间站在轨物资盘点和整理工作,使空间站物资存放状态、信息管理等焕然一新,为后续空间站在轨物资管理树立了标杆。
林西强表示,神舟十六号乘组返回前,还将视光照条件由航天员手持高清相机通过飞船绕飞拍摄空间站组合体,将有望在轨首次获取以地球为背景的空间站组合体全貌图像,这将是第一张反映空间站全构型的 " 工作照 "。
第四批预备航天员选拔工作有何进展?
首次在港澳地区选拔载荷专家
林西强还透露,我国第四批预备航天员选拔工作于 2022 年全面启动,按照初选、复选、定选三个阶段组织实施,计划选拔 12 至 14 名预备航天员,包括航天驾驶员、航天飞行工程师、载荷专家三类,并首次在港澳地区选拔载荷专家。
林西强介绍,2023 年 3 月,第四批预备航天员选拔完成了初选阶段选拔工作,共有 100 多名候选对象进入复选阶段。8 月,完成了复选阶段选拔工作,共有 20 余名候选对象进入最后定选阶段。其中,进入定选阶段的航天驾驶员候选对象覆盖陆、海、空三军现役飞行员,航天飞行工程师和载荷专家候选对象主要来自有关工业部门、高校和科研机构。
" 特别是有来自香港、澳门的数名候选对象进入到载荷专家选拔的最后环节,计划年底前完成全部选拔工作。" 林西强表示,如果通过定选,来自香港和澳门的载荷专家可于明年初进入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让我们一起期待他们的好消息。
社会优质力量如何参与工程研制?
有望参与执行低成本货运飞行器发射任务
林西强还透露,我国民营商业航天火箭公司未来有望参与执行空间站低成本货物运输飞行器发射任务。
随着空间站转入应用与发展阶段和载人登月任务正式启动,为吸纳社会优质力量参与工程研制,探索与任务实施相适应的商业化研制模式,提升我国航天领域的创新活力和市场竞争力,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在物资运输、月球车研制等方面发布了相关方案征集公告,吸引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得到了国内航空航天领域众多单位积极响应和参与。
据介绍,低成本货物运输系统总体方案征集公告发布后,共有 9 家单位提交了 10 份符合要求的方案。通过专家审查评估,4 家单位获得工程支持,进入方案详细设计阶段。
林西强说:" 其中,多家单位采用了民营商业航天火箭公司的火箭方案,这些公司各自在研的 4 吨至 6 吨运力的火箭,综合性价比很高,有希望参与后续火箭商业化采购,参与执行空间站低成本货物运输飞行器发射任务。"
关注
正式邀请国外航天员参与中国空间站飞行任务
发布会上,林西强向全世界发出邀请,欢迎所有致力于和平利用外空的国家及地区与我们开展合作,一起参与中国空间站飞行任务。
目前,中国拥有完备的近地载人空间站和载人天地往返运输系统,有成熟的航天员选拔训练和保障体系,有计划明确的载人飞行任务,也就是每年 2 次常态化实施的载人航天发射。
" 我们已具备也做好了邀请国外航天员参与中国空间站飞行任务的准备。" 林西强说," 借此机会,我们向全世界发出邀请,欢迎所有致力于和平利用外空的国家及地区与我们开展合作,一起参与中国空间站飞行任务。"
目前,我国正在扎实推进各项研制建设工作,确保如期实现 2030 年前中国人登陆月球的目标。
" 随着载人登月任务进展,待相关条件成熟后,我们未来也会像今天一样,正式邀请国外航天员一起参与登月飞行任务,共同探索浩瀚宇宙。" 林西强说。
此外,林西强在发布会上还表示,货运飞船未来的发射频次还有可能进一步降低。
林西强介绍,今年之所以安排一次货运飞船任务,主要有两个方面原因:一是货运飞船的运载能力提升,以往的货运飞船是采用标准型货物舱,从天舟六号开始采用的是改进型货物舱,装载空间增加了约 24%,装载重量提高了约 22%;二是工程已经建立了天地联动的物资信息系统,做到了精准补货。我们研发了物资设计寿命和设计使用模型。
" 随着建造阶段任务在轨数据的累积,模型越来越精确,可对后续需求进行精准预估,做到缺什么就补什么,不少带同时也不多带,补给效能不断提升,后续飞船的发射频次还有可能进一步降低。" 林西强说。
来源:新华社
编辑:古月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