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双 11" 的 " 全网最低价 " 能相信吗?"30 天最低价 " 竟然比不打折更贵!
今年 " 双 11" 提前启幕," 全网最低价 " 成为多家电商的卖点。最近,有品牌与不同销售渠道因 " 定价权 " 引发争议,内幕如何消费者不得而知,可从消费者体验看," 全网最低价 " 玄机多多。
"30 天最低价 " 竟然比不促销更贵
白领王先生拟在今年 " 双 11" 购买一款高端手机。他在某知名电商平台搜索该手机型号后,搜索结果的第一个选项就有鲜艳的红色促销标签 "30 天最低价 "。点进去显示,该款手机是平台的 " 优选新品 ",标价为 "8?99 元起 "。但到了选购页面,王先生越看越迷糊:在这家店铺中,该款手机的实际销售价格有好几个。其中,内存最小的型号根据颜色,价格从 8699 元至 9099 元不等,而在该手机的官方线上渠道,同样内存的手机不同颜色却定价相同,都是 8999 元。在这家店铺里,内存大些的型号价格差距更大,以一款官方线上渠道定价 10999 元的产品为例,该店铺的最高定价达到 12499 元。
明明打出 "30 天最低价 " 优惠,为什么比不打折的官方渠道更贵?记者调查发现,这与电商平台 " 一品多价 " 现象有关。
不同于实体商店的 " 一品一价 ",电商平台 " 一品多价 " 现象很是普遍——同一个商品介绍页面其实包含了多件商品、对应不同的价格。当消费者最终选购时会发现,不同产品的价格差异很大,可页面上显示的却是某一件商品的定价,而且是最低的定价。但是,有些 " 低价 " 存在误导的嫌疑。
比如,电子产品、化妆品、日用品都是 " 双 11" 的热门品类,但有些平台呈现的商品价格可能是消费者目标商品的配件——市场价格数百上千元的电子产品,宣传页面标价只要几十元,实际对应的是该电子产品的充电器等配件,而产品本身与市场价持平;页面显示几十元的化妆品,用的照片是正品规格,但消费者选购时会发现,该价格对应的是小样或者中样 …… 如此种种,看似明码标价,却是价格欺诈 " 擦边球 "。
此外,有些产品的最终定价与消费者是否熟悉平台的促销规则有关。近年来," 双 11" 的优惠规则经常被批评 " 比奥数题更难 ",因为消费者发现,不同的优惠组合会带来不同的结算价格。今年,即使不做 " 奥数题 ",有些优惠也很隐蔽,普通消费者不一定找得到。比如,有的商家在产品页面上提醒 " 直播间选购更便宜 ",但当消费者进入直播间后,发现并没有优惠——原来,只有在直播间联系客服后,才能获得优惠券,使用优惠券下单,才有折扣。
" 真低价 " 可遇不可求
" 下单时找准‘全网低价’的闪电标识,就能买到全网最低价的商品 " ——这是某电商平台给出的选购诀窍。可记者注意到,这条 " 诀窍 " 有个限定条件:只能保证在消费者下单的这个时段,该商品才有 " 全网最低价 " 的优势。
深谙 " 双 11" 规则的资深 " 剁手族 " 陈小姐提醒,某个时段的 " 全网最低价 " 未必是真正的 " 全网最低价 "," 如今的‘双 11 ’与 10 多年前的完全不同,一件商品价格多变,‘最低价’可遇不可求。"
具体来看,以往 " 双 11" 的 " 最低价 " 自 11 月 11 日零时起执行,现在 " 双 11" 活动长达数周,不同平台会不断推出不同的营销活动和促销组合,同一件商品在同一个平台不同日期的价格都不一样,消费者若非全程跟踪,很难知道哪个时间点或哪场促销中价格最便宜。而且," 最便宜 " 可能就在某天甚至几小时中,消费者如果想等待下一次机会,又可能错过了 " 最便宜 "。
正因为此,陈小姐认为平台用 " 闪电标识 " 和 " 特定时段 " 来宣传 " 全网最低价 ",其实是玩了文字游戏——消费者只能享受到某一时间段的 " 全网最低价 ",却不能保证这一 " 全网最低价 " 是整个 " 双 11" 活动期间的 " 全网最低价 "。
那么,有没有办法能找到真正的 " 全网最低价 " 呢?
陈小姐坦言很难," ‘双 11 ’期间的促销太多了,今天可能是平台补贴直降,明天可能是直播间领优惠券促销,后天又是跨店满减或专项品类大促 …… 总的来说,买的没有卖的精,花大量时间精力,也未必能‘全网最低’。"
她建议,消费者可以选择那些提供 " 价格保护 " 服务的商家和店铺。" 价格保护 " 是指在一定时间内,平台跟踪商品价格变化,承诺为买贵了的消费者提供 " 补差价 " 服务。
不过," 价格保护 " 也不是万能的。平台跟踪的价格是商品标价,但在保价期间,有不同形式的促销,导致同一件商品标价相同但最终结算价格不同。在这种情况下,平台是否 " 补差价 ",解释权往往在平台。
" 先涨价再促销 " 仍有发生
" 本以为‘双 11 ’肯定会便宜,没想到对比了我之前的订单,还贵了几十元。" 各大平台宣布启动 " 双 11" 后,白领李颖决定囤一些常用的隐形眼镜。她发现,同款产品在不同平台上都有促销,价格差不多,有的还表示 " 保价双 11"。可当她翻出此前的订单发现,眼下购买并不划算。
根据国家发改委《禁止价格欺诈行为的规定》," 原价 " 是指经营者在本次促销活动前七日内在本交易场所成交,有交易票据的最低交易价格;如果前七日内没有交易,以本次促销活动前最后一次交易价格作为原价。
为什么 " 双 11" 的价格反而比平日更高呢?主要问题是 " 原价 " 不清。
" 先涨价再促销 " 在历年 " 双 11" 中一直被诟病,如今随着 " 双 11" 启动时间越来越早,在长达数周的活动周期中,商品的 " 原价 " 到底是哪个,别说消费者搞不清,平台也会以各种促销方式模糊。
记者查看了李颖拟购买的隐形眼镜售价,发现她上一次购买日期是在 9 月初,所以当时的价格已经不能算做 " 双 11" 的 " 原价 "。如果当下促销活动中的 " 原价 " 是商家在启动 " 双 11" 前 7 天调整的,那么并不能说商家 " 先涨价再促销 "。可就客观结果看,消费者不能从 " 双 11" 中获益。
再比如,同样的 " 原价 " 在不同促销条件下,会出现不同的结果。以一件定价 399 元的商品为例,如果按照 " 同店满 300 减 50,最多减 50" 的促销规则,该商品的实际成交价是 349。如果按照 " 跨店每满 300 元减 50 元 " 的促销规则,那么该商品经过凑单(比如加购一件标价 201 元的商品),实际成交价是 332.5 元。那么,这件商品在 " 双 11" 活动周期中,前一周先参与 " 跨店满减 " 促销,后一周则提供 " 同店满减 " 优惠,它到底是涨价了还是跌价了?这些促销中的 " 原价 " 又是什么呢?
对大部分消费者来说," 同店满 300 减 50,最多减 50" 与 " 跨店每满 300 元减 50 元 " 数字相类似,且商品定价也没变,就以为不存在 " 先涨价再促销 " 的现象。可比较不同结算价格可以发现,这件商品其实涨价了。
以上种种现象显示,哪怕 " 双 11" 的促销里没有 " 奥数题 ",优惠价也并非商家所宣传的那样唾手可得。鉴于此,不少资深 " 剁手族 " 建议,消费者千万不要被 " 全网最低价 ""30 天内最低价 " 等标签迷惑,选购时既要货比三家,更要理性消费。
来源 / 上海网络辟谣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