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屋》2023 年 10 月号,月刊
" 卢新华 " 这个名字,是与 " 伤痕文学 " 联系在一起的。1978 年 8 月 11 日的上海《文汇报》,整版刊发了卢新华的小说《伤痕》。《伤痕》不仅搅动了文坛,也搅动了全社会对 " 文革 " 的反思," 伤痕文学 " 即由此而命名,他也因此被视为 " 伤痕文学 " 第一人。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报刊上又常常这样刊发这样一种说法:" 中国文人‘下海’第一人,非卢新华莫属。" 最新一期的《书屋》杂志,用两篇文章介绍了卢新华其人其文。
卢新华的自述文《中国文人 " 下海 " 第一人?》,介绍了自己从文、下海、出海的历程。文章写道,《伤痕》发表时,他还是复旦大学的一名大一学生," 一鸣惊人 "" 洛阳纸贵 " 等成语都用到了他的身上。同时,他还在很短的时间里接触到了著名演员赵丹——想将《伤痕》拍摄成电影的缘故。实则上海电影制片厂、北京电影制片厂、长春电影制片厂这三家中国实力最为雄厚的电影制片厂,先后三次计划拍摄《伤痕》,但因为种种原因三次流产。除了《伤痕》总拍不成电影外,卢新华自言后续所写的一些作品,也常常会被退稿或腰斩,或砍头去脚。身负大名的卢新华,在心里充满了挫折感,并有了下海经商的念头和行动。只是他的下海之路也不顺利,最终从公司 " 净身出户 "。在 " 下海 " 后呛了几口水,卢新华又急急忙忙爬上岸,马上就转身投入 " 留学 " 大潮中。他说:" 回顾往事,‘中国文人下海第一人非卢新华莫属’的说法不准确,但‘留学’大潮的文人第一人,恐怕还是非我莫属的。"
钱虹《从 < 伤痕 > 到 < 不平行的世界 >》,论述了卢新华的创作之路。文章写道,从 1978 年发表 《伤痕》以来,卢新华已发表、出版短篇和中长篇小说数十篇(部)、随笔集两部,
其中产生较大影响的还有《紫禁女》《伤魂》《财富如水》《米勒》等。从《伤痕》至《伤魂》,他始终关注着中国大地的城乡变化,以及由此带给中国人从物质到精神、从思想到观念、
从道德到心理层面的冲击与嬗变。但从 2021 年发表的中篇小说《米勒》以及 2022 年的随笔新作《不平行的世界》可以看出,卢新华近年来思想和创作有明显变化。与他之前的作品相比,无论是题材的广度、描写的深度,还是视野的开阔性、人物的复杂性,都更上层楼。可见,即使在海外生活多年,人生轨迹几经曲折,卢新华始终以怀着忧患意识和社会责任感的姿态面对世界,他一直保持着 " 自由而严肃地思想 " 的本色。
来源 黔中书
编辑 周欢 / 编审 李枫 / 签发 蒲谋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