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 月 31 日,太空出差 5 个月的 " 博士乘组 " 平安顺利返回地球。
东风着陆场的大漠日出迎接景海鹏、朱杨柱、桂海潮三位航天员凯旋,朝阳将返回舱主降落伞染成暖橙色。
△神舟十六号载人飞船返回舱成功着陆 新华社记者李刚 摄
现代快报记者了解到,在这次神舟十六号返回任务中,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十四研究所(简称中国电科 14 所)多部雷达为航天员顺利返航提供了保障。
完善预案,天际勾勒最美弧线
10 月 26 日,神舟十七号载人飞船成功飞天。
10 月 31 日,神舟十六号载人飞船返回地球。
为神舟飞船保驾护航是中国电科 14 所科研人员们的使命。他们以 " 跟踪测量精准连续,落点预报快速准确 " 为目标,多部雷达全程连续跟踪返回舱,天际勾勒最美弧线,护送航天员顺利回家。
△中国电科 14 所测控团队
为了确保任务成功,中国电科 14 所的科研人员在顺利完成发射任务后,又紧锣密鼓地到达不同测量站点,完善预案、演练方案 …… 他们坚持实战标准,严格按照规章流程进行演练,不漏一个步骤,不降一个标准,通过优化任务组织模式,提升工作效率,确保任务圆满完成。
" 尽管我们的测量雷达已经是非常成熟的装备了,但每一次发射都是一次全新的任务,持续创新和追求极致的理念已经深深地印刻在我们的基因里。"10 月 30 日,佛晓时分,满天繁星。寂静的戈壁滩深处,在某测控站,团队正在做发射前最后准备,设备开机、状态检查、系统标校,忙碌的背影、装备的鸣响声,看着一个个昂扬向上的 " 大锅 ",大家的心里充满着骄傲与自豪。
△中国电科 14 所保障团队
不惧黑障,全程守护
从飞船与核心舱分离到最终返回地面,航天员要经历 20 多个小时的时间。其中,飞船返回舱进入大气层后是返回过程中环境最为恶劣的阶段。返回舱以超高音速再入大气层时,高温电离形成等离子鞘套,能吸收和反射电磁波,使返回舱与外界的无线电通信严重衰减,甚至中断,这就是空间目标再入大气时引起的 " 黑障效应 ",也是无线电跟踪测量亟待解决的难题。
针对黑障区雷达探测难题,中国电科 14 所科研团队深入分析黑障区等离子体鞘层产生机制、空间分布和运动特性,形成了针对黑障区目标探测一体化的解决方案。他们通过智能化判断目标处于黑障区的状态,实时选择最优的波形、调度方式和处理算法等,确保在不同状态下对返回舱的精准探测,大幅提升了雷达对返回舱的探测精度和跟踪稳定性。这样,返回舱全程无时无刻不在雷达 " 视线 " 范围内,全程守护航天员的生命安全。
现代快报记者了解到,科研团队里有年纪轻轻的 " 老队员 ",也有初出茅庐的 " 见习队员 ",还有 70 后、80 后等一批中流砥柱骨干队员。" 能够参加本次任务,我感到光荣和自豪!奋斗的日日夜夜,都不曾虚度。" 团队成员说。
现代快报 + 记者 胡玉梅 通讯员 石汝佳
图片来自中国电科 14 所、新华社
(校对 周露)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