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快报+ 2023-11-04
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云展上新,38件碑拓讲述运河故事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font3.html

 

近日,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推出 " 运河镌石——馆藏大运河沿线碑拓展 " 线上展览,汇集馆藏有关运河沿线碑刻精品拓片 38 件。这些碑刻不仅是记录大运河历史沧桑的直接材料,也是整个大运河遗产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碑刻见证官民、外商共保漕运

打开云上展览,现代快报记者看到,展览分为 " 漕河安澜 "" 康乾南巡 "" 禹功俊英 "" 漕运管理 " 四个部分。

大运河在明清两代又称 " 漕河 ",是南方漕粮运往北方的重要通道,因此保障通航顺利成为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明清两朝为整治运河,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民间百姓也积极参与其中。" 漕河安澜 " 部分展出的碑拓,内容涉及河道疏浚、设施建设、庙宇修缮、祈祷漕运平安等内容。

△明《瓜洲马头新建石堤记》碑拓片

明《瓜洲马头新建石堤记》碑拓片中,记载了明代镇江府同知张春和一名通判主持新修瓜洲码头石堤事迹,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明清口灵运碑拓片

明清口灵运碑存于淮安市码头镇,从展出的拓片上可以看出,碑阳记载了时人为疏通漕运,向金龙四大王和张将军祈祷的事件,碑阴为时任总督漕运提督、户部尚书苏茂相撰写的《清口祷河有应志喜二首》。该碑反映了明代运河水神的崇拜情况,同时对研究黄淮交汇之清口的航道变迁、水道流量和明代淮安的建制、官员设置具有一定意义。

△清普哈丁墓捐修码头纪事碑拓片

值得关注的还有一件清普哈丁墓捐修码头纪事碑拓片,原碑存于扬州市普哈丁墓园,刻于清道光二十五年(1845 年),由蓝见森掌教联合朱德春等募指重修殿宇石工,做此碑记。

策展人罗进告诉现代快报记者," 这一部分体现了官方、民间、外籍商人等不同群体,为共保漕运做出的努力。"

六通乾隆御碑拓片聚首,驻跸常州时留下

康熙、乾隆曾六巡江南,不仅游历了 " 八府一州 ",还曾驻跸大运河沿线的扬州府、淮安府及徐州府等地,留下了大量的碑刻。这些碑刻的主要内容便是赞美江南运河沿岸的自然人文风光,和视察大运河水利工程建设。

" 常州共有乾隆御碑六通,是乾隆驻跸常州时所作诗文、行书,保存完好,这次展览我们同时展出了这六通御碑的拓片。" 罗进介绍道。

△清乾隆御制《跋马过常州至舣舟亭进舟》诗碑拓片

在展览 " 康乾南巡 " 部分,现代快报记者看到,清乾隆御制《跋马过常州至舣舟亭进舟》诗碑拓片上,是一首怀念、歌颂苏东坡的诗文,写于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 年)。

苏东坡曾经在此舣舟,所以来到舣舟亭的乾隆免不了怀古一番,同时他也指出 " 南来缘观民,讵为赏烟景 ",这次南下是为了观察民生,而不是为了欣赏江南烟雨。

△清乾隆御制《过常州府城八韵》诗碑拓片

同年,他还写下了《过常州府城八韵》,此次展览也展出了清乾隆御制《过常州府城八韵》诗碑拓片," 舟车引百越,襟带控三吴 "" 故是升平象,宁无水旱虞 ",诗歌描述了乾隆来到人杰地灵的吴越之地,看到人们安居乐业的景象。

" 修治运河是康乾南巡很重要的一个内容。" 罗进告诉现代快报记者,清乾隆皇河龙王庙御碑拓片也是此次的重要展品," 诗文记述了康雍乾三帝重河运、修河防之事。原碑现存于宿迁龙王庙行宫,原名‘敕建安澜龙王庙’,乾隆皇帝六下江南,五次驻跸于此。"

治河有功得赐御笔,碑文展现水工智慧

说起清代高斌,你可能不知道是谁,说起电视剧《延禧攻略》中高贵妃的父亲,你可能有点印象。其实,高斌在历史上确有其人,他的女儿也确实是贵妃,而他曾因治河有功,得到皇帝的嘉奖。

运河的开通促进了沿线城市的社会经济发展,但随着汛期来临,黄沙入侵航道,淤塞运河,舟辑难行等问题常有发生。为保障运河航道通畅,明清两代都设有 " 漕运总督 "" 河道总督 " 等大量专官,负责组织对运河挑挖疏浚、定期修治。在此期间,涌现了许多善治运河的能臣名士,同时因治理有功受到朝廷的谕祭、嘉奖。

△清乾隆示高斌诗碑拓片

展览 " 禹功俊英 " 部分展出的清乾隆示高斌诗碑拓片,原碑存于淮安市清晏园,碑文为乾隆御笔行书,五言律诗,共 6 行 59 字。能得赐御诗,正是因为高斌治河有功。此外,清乾隆五年(1740 年),高斌还得到御笔亲书的 " 绩奏安澜 " 碑刻。

高斌的侄子高晋也擅长治河,此次展览中还展出了清乾隆书赐高晋诗碑拓片、清乾隆书底绩宣勤碑拓片,都是乾隆为奖高晋治河有功所书。

在展览中的 " 漕运管理 " 部分,则展示了与运河管理、漕运制度相关的碑刻墓志拓片。

△清乾隆兵部尚书彭公启丰神道碑铭拓片

清乾隆兵部尚书彭公启丰神道碑铭拓片,同样值得关注。" 这通原碑藏于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一通碑中牵涉三大名家。" 罗进介绍,该碑立于清乾隆五十一年(1786 年),为乾隆朝兵部尚书彭启丰神道碑。彭启丰是江苏苏州人,他曾上疏疏浚杭州、湖州、嘉兴三府被侵占湖泊使之畅通,《清史稿》等史书均予以赞誉。给这通碑撰文的王芑孙是乾隆年间文学家,手书碑文的是当时著名书法家王文治," 这块碑书刻俱佳,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不可多得。"

文 | 现代快报 + 记者 张然

图 | 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供图

相关标签

江南 常州 博物馆 扬州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