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快报+ 2023-11-06
洪泽古灌区入选“世界灌溉工程遗产”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font3.html

 

走在秋日的洪泽湖畔,洪泽湖大堤已被秋色浸染。从洪泽湖大堤远眺,波光粼粼的洪泽湖水面与蔚蓝的天空构成一幅水天相接的绝美画卷。千百年来,洪泽湖大堤见证了大运河的兴衰与发展。

近日,2023 年(第十批)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公布。中国安徽七门堰调蓄灌溉系统、江苏洪泽古灌区、山西霍泉灌溉工程、湖北崇阳县白霓古堰等 4 个工程全部申报成功。

江苏洪泽古灌区为何能入选,它有着怎样的魅力?

始建于公元 199 年,历史遗存多样

洪泽古灌区位于江苏省淮安市洪泽区境内,西依洪泽湖大堤,东至白马湖,北临苏北灌溉总渠,南至淮河入江水道,现状控制灌溉面积 48.13 万亩。

灌区挡水工程洪泽湖大堤是在用的古代最长堤坝,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作为大运河的重要节点入选世界文化遗产。

灌区如今的水源是始建于公元 199 年的洪泽湖,当时它淹没破釜塘、白水塘,成为水源至今。

唐代,在白水塘的挡水工程 " 唐堰 " 上设八斗门取水,水门下开五条干渠(青州泾、徐州泾、大府泾、竹子泾和棠梨泾)输水灌溉。

明清,在洪泽湖大堤上建闸坝和涵洞泄水,下接白水塘时期输水河道,输水河道灌排兼用,通过在河道上建坝拦蓄泄水,在河堤上建闸涵引水灌溉,延续至近代。

当代,在洪泽湖大堤上建周桥和洪金涵洞从洪泽湖取水,配套灌排渠道,取代古闸涵和河道的灌溉功能,古徐州泾、竹子泾、棠梨泾成为灌区排水干沟,形成周桥和洪金两个大型灌区。

防洪屏障

保护 3000 多万亩耕地、2600 多万人口

洪泽古灌区究竟有什么价值呢?现代快报记者从淮安市洪泽水利获悉,灌区是古代水库蓄水灌溉工程的杰作。灌区的挡水工程洪泽湖大堤石工墙使用千斤条石 270 多万块,蓄水规模在明代即达 10 亿 m³,创造了直立条式石工墙、坦坡防浪、闸坝泄洪、三合土防冲等技术。

灌区是灌溉工程可持续运行管理的典范。灌区蓄水工程从明代沿用至今,形成了责任明确的 " 工交 " 制度," 文武结合 "" 官民结合 " 的堤防管理体制,科学合理严格的闸坝泄水制度,责任分担、资金共筹的工程赔修制度。

灌区是区域农业生产和防洪安全的保障。灌区自三国至今持续发挥灌溉功能。现洪泽湖灌溉面积超过 1000 万亩。洪泽湖大堤自古以来为淮河下游的防洪屏障,现保护 3000 多万亩耕地、2600 多万人口和 10 余座城市。

灌区是古代政权稳定和国家安全的保障。灌区从三国至明代为屯田重地,保障了政权稳定和社会安定。洪泽湖大堤是蓄清刷黄,保漕济运的关键,维持明清漕运四百多年,是国家安危所系。

价值极高

未来打造现代化生态灌区

未来,洪泽古灌区该怎么发展呢?洪泽古灌区管理单位表示,将以工程安全、防汛安全、灌溉保障为前提,从实际出发,遵循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对洪泽湖大堤、岔河石桥、彭城古井及相关古河道等灌溉工程进行科学保护和合理利用。

同时,加强遗产的宣传教育,秉承 " 节水、生态、景观 " 的灌区建设发展理念,逐步将洪泽古灌区打造成 " 工程建设生态化、工程造型新颖化、工程管理信息化、灌溉用水自流化、用水管理组织化、用水调度科学化 " 节水、优质、高效和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化生态灌区。

江苏已有 3 项工程入选,都与大运河有关

至今,中国的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已达 34 项,江苏省有 3 项工程入选。除了本次入选的洪泽古灌区,还有位于高邮的里运河 - 高邮灌区、位于泰州的兴化垛田灌排工程体系。

里运河 - 高邮灌区是江苏省首个世界灌溉工程遗产,2021 年入选(第八批)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里运河高邮段全长 43.4 公里,从车逻镇三十里铺到界首镇子婴闸,沿线共有 9 座闸洞,引大运河水源,通过四级渠道为高邮灌区农田提供灌溉。

里运河 - 高邮灌区引水灌溉的历史最早可追溯至距今 1200 多年前的唐朝,是我国古代巧妙利用河湖水系进行农事活动的典范工程。

从空中鸟瞰高邮城,运河大堤高于城区,形成的落差致使城区像一块盆地,大运河则成了 " 悬河 "。" 起初水闸的功能是减水,运河水位必须控制在安全的范围,如水位过高,河堤有决口的风险,水位过低,漕运的舟船就无法通行。" 高邮市水利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后来,古人危中寻机,在水闸减水的同时,利用多余的水量发展灌溉,不但化解了水患,还成就了 " 鱼米之乡 "。

兴化垛田灌排工程体系位于兴化市,是国内外唯一、里下河腹地独有的、分布在湖荡区的高地旱田灌排工程体系。灌溉总面积 52.88 平方千米,工程体系包括堤防、灌排渠道、水闸等,工程遗产类型丰富多样,发挥排水、灌溉、防洪、航运、人居、生态、水土保持等复合完备的功能。

兴化自古地势低洼,如同 " 锅底 ",素有 " 洪水走廊 " 之称。每到汛期,不少田地被冲、庄稼被毁,农民深受其害。在与自然的抗争中,兴化先民探索建起了垛田种植系统。垛田的演变最早可以追溯至唐代修建捍海堤。

隋唐以后,以京杭大运河为中心的水流调控形成,为沿线广大地区提供了清水灌溉。宋范仲淹督修范公堤后,江淮交汇的清流环境使里下河地区农田得到进一步开发。

在明清时期水患愈烈、湖泊群逐渐淤垫的自然背景下,兴化先民开河排水、围湖造田、挖泥堆垛,随着水利的完善,河网日益细化,水系得到分级控制,是古往今来低洼地治水智慧的结晶。

文 | 现代快报 + 记者 李子璇 顾潇 毛晓华 裴诗语

图 | 陈凯、洪泽区委宣传部、兴化市委宣传部、高邮市水利局供图

来源:中国大运河

(编辑 王鹏)

相关标签

遗产 徐州 淮河 江苏 三国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