拦门酒、撒粑粑、踩桥歌、踩歌堂 ……11 月 4 日,贵州省黔东南州黎平县龙形街道构洞村中和大寨热闹非凡,新建成的风雨桥 " 迴澜桥 " 上,芦笙悠悠、歌声阵阵、舞蹈翩翩。
△吹芦笙
上午 9 时,100 余名外嫁 " 姑妈 " 身穿节日盛装,或肩挑鸡鸭鱼肉、或手提糖果米酒、或敲锣打鼓,浩浩荡荡地前来庆贺;喝过娘家人一道道拦门酒后,与家乡父老乡亲齐聚一堂,与十里八寨的乡邻载歌载舞、齐贺新桥。
△ " 姑妈 " 们身穿节日盛装回乡庆贺
△拦门酒
" 今天和 100 多个姐妹一起回家庆贺新桥落成,太开心了。" 作为外嫁 " 姑妈 ",杨青此次回家,内心无比激动," 感谢党的好政策,感谢家人们齐心协力,把家乡建得越来越好、越来越美。"
△新落成的迴澜风雨桥
风雨桥与鼓楼、侗族大歌组成 " 侗族三宝 ",有侗寨的地方,就必有 " 侗族三宝 "。按照当地风俗习惯,修桥筑路是村寨大事,落成之日,在外乡贤及外嫁 " 姑妈 " 都要回村共同庆贺,并举行祭祀祈福等民俗活动,祈望村寨事业兴旺、风调雨顺。
△撒粑粑
△送贺匾
当天,还举行了撒粑粑仪式、踩桥歌、踩歌堂、文艺晚会等活动,吸引了不少游客前来观赏。
△踩歌堂
" 今天是我们全寨的大喜事,这么多‘姑妈’回娘家,特别地感谢!这座桥就是感情的纽带,也是象征着家乡人民团结奋斗、勇往直前的精神桥梁。" 当天主持仪式的中和大寨风雨桥建设发起人之一、寨老潘华说,近年来,村寨建成了硬化路、篮球场、停车场、公厕、戏台、风雨桥、食堂、机耕道等,村寨越来越好。
据潘华介绍," 迴澜桥 " 名称取自唐宋八大家之一韩愈《进学解》中的 " 障百川而东之,回狂澜于既倒 ";老桥自 1951 年建设至今已有 70 余年历史,由于年久失修,桥面残缺不全,存在安全隐患,父老乡亲们曾数次提出新建花桥愿望,由于多方因素建桥计划一直搁置。
△ " 姑妈 " 们身穿节日盛装回乡庆贺
为解决 " 急难愁盼 ",今年年初,全村群众同心同德、众志成城,邻里宾朋捐钱捐物、慷慨解囊;更有仁人善士捐田助路、打井作泉,为花桥顺利建成打下了坚实基础。
历经 8 个多月的建设,这座由村民和乡贤共同出资建造的风雨桥长 21 米、宽 4 米、高 4 米、跨度 12 米,集交通、旅游、休闲为一体;雕梁画栋、飞檐斗拱,古色古香,散发着浓浓的乡土文化气息,既展示了当地的非遗产风貌,也让侗族木构建筑营造技艺在传承中延续,为当地增添了一道靓丽的风景。
贵阳日报融媒体记者 石照昌
编辑 段筠 / 编审 李枫 / 签发 蒲谋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