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年我收获了 26 万斤稻子,以前一个生产队都打不了这么多粮。" 吉林省白城市镇赉县嘎什根乡凤娟农业种植家庭农场负责人谭新宇蹲在地头笑着说," 平均亩产超过 1300 斤,又是一个好年景。" 而令人惊讶的是,这片稻香蟹肥的沃土良田,在过去曾是寸草不生的盐碱地。
镇赉县稻田星罗棋布
一片大约百万公顷的盐碱带,横跨吉林西部。镇赉县就位于这片盐碱带上,其全部耕地中,盐碱耕地面积为 153.47 万亩,占耕地总面积的 54.54%。过去,一马平川的辽阔土地上,沿湖泡和村屯,一片片裸露着白碱,植被稀疏乃至寸草不生。
然而,在这片先天 " 营养不良 " 的土地上,却结出了粮食丰收的硕果——今年,镇赉县的水稻产量约 20.5 亿斤,是吉林省水稻产量第一大县。同时,镇赉县也是吉林省水产品产量第一大县。
镇赉稻田盐碱地上铺绿毯
" 不毛之地 " 如何成为 " 鱼米之乡 "?踩着田间泛白的土壤,记者走进镇赉县访秋收看稻田。当地人介绍说,现在我们这里除了村庄和道路,都是稻田。
丰收过后的田野空旷却不寂寞,一片片黄色的稻草杆铺陈大地,走在田垄间,不时可见遗落下的稻粒。" 是鸟的好食粮 ",广袤稻田上,一群群飞鸟正自在飞翔。
" 一年两次风,从春刮到夏,从夏刮到冬,碱面子满天飞,种啥啥不长,日子过得苦哇。从没想过盐碱地也能产水稻,从没想到生态能变得这么好,从前,哪能见到这些个白鹤、灰鹤啥的。" 大屯镇英台农机农民专业合作社理事长任志国说," 之前我们这几乎见不到大米,那会闻着煮米的味道就馋。"
今年 73 岁的任志国回忆,上世纪 70 年代他参军入伍,回家探亲的时候背了 50 斤大米回村。" 父母舍不得吃,煮了一小锅尝鲜,再给家里的姑姑、舅舅这些亲戚各盛一小碗,剩下的要留着过年吃。哪能想到现在这种年年丰收的好日子?"
目前,任志国的合作社种植了 450 公顷水稻,产量足足有 900 多万斤。" 今年大丰收。" 任志国说," 村里正向外运送大米呢,一车运 33 吨,得运将近 150 次,半个月才能运完。我们的‘老任头’牌有机大米已经销往全国各地了。"
镇赉稻田喜迎丰收
" 不光卖粮,我们还卖优质的稻米种子。" 任志国自豪地说," 今年往省里卖了 300 多万斤种子,收购价格更高,我们的收益更有保障。"
从跋涉千山万水背回 50 斤大米,到经营合作社年产 900 万斤大米,变化从而何来?" 向土地要粮是有限的,向科技要粮是无限的。" 任志国说," 从盐碱地改造,到研发良种良技,我们的丰足,离不开一代代省农科院专家的付出,离不开马博士的付出。"
" 马博士 " 是谁?" 马博士 " 全名马巍,是吉林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副研究员。2014 年,马巍被派到镇赉县嘎什根乡开展耐盐碱水稻品种筛选和盐碱地改良利用相关研究工作。9 年时间里,马巍一直在用科技力量推动镇赉县的盐碱地改造,每年三分之二以上的时间都扑稻田里。
2020 年位于嘎什根乡创业村的吉林省农业科学院苏打盐碱土改良与利用科学实验站正式建成。马巍就长期在这里开展工作,来到实验站时,马巍正在往一个个纸袋里放种子。" 这些都是我自己种的。" 马巍引记者来到实验站旁的田地," 一共 90 行,每一行我都种了不同的种子,就是为了筛选出最适合这片土地的种子品种。" 除了种子以外,为了让当地种植户掌握盐碱地种稻经验,马巍主编了《吉林省水稻生产实用技术手册》,他主持制定的吉林省地方标准《水田合理耕层评价技术规程》已成为苏打盐碱地改良利用的重要标准。
马巍向人民日报记者介绍他最心爱的种子们
马巍是来到这片土地上的第三代科学家。据介绍,上个世纪 80 年代的嘎什根,由于自然条件恶劣,当时粮食产量低而不稳,最严重的 1986 年,由于发大水,人均收入才 2.44 元。1988 年吉林省农科院的水稻专家来到了嘎什根。以李学谌为首的专家提出了 " 以稻治碱 "、" 以稻治涝 "、" 以稻致富 " 的科学规划,并在盐碱地上试验种稻成功。
那时,李学谌、赵国臣、隋鹏举、郭晞明等专家常年蹲点在嘎什根,在县、乡政府的支持下,克服重重困难,手把手教农民种稻技术,使农民增收致富,选育推广两个耐盐碱、高产、优质的水稻新品种:吉 89-45(长白 9 号)和吉粳 88,带动了镇赉县水稻发展。
" 以稻治涝、以稻治碱、以稻致富。" 在 1988 年至 2023 年的 35 年间,吉林省农业科学院老中青三代科技人员采取科技与政府紧密结合、科技与生产紧密结合、专家与农民紧密结合,在生产中进行科技攻关,在实践中进行技术推广的新模式,形成了科技创新与技术推广同步,科研紧密为生产服务的新模式。吉林省农业科院水稻研究所几代专家坚持在镇赉县嘎什根乡进行盐碱地水稻种植技术攻关研究、试验和推广。
" 刚来时,这些专家太难了,没人相信他们。净瞎扯,就这碱面子地还想种大米!" 嘎什根乡乡长王立辉当年还是村里的小伙子,他清楚地记得,这些专家也不恼,一家一户地唠,耐心做工作,又试种实验田,让大家看到成果。
" 第一代科学家解决的是从无到有的问题,让水稻可以在这片盐碱地上生长。第二代科学家解决的是从低产到高产的问题,让水稻产量可以达到晌产 10 吨。" 马巍说,他目前研究的课题主要聚焦两方面,一是 " 优质优价 ",提高水稻质量,帮助农民降本增收。二是重度盐碱地改造,让颗粒无收的重度盐碱地变成新的沃土良田。" 我希望,未来这里的大片盐碱地,成为吉林省的‘西大仓’。"
如今,让稻米优质更优价的 " 稻蟹共养 " 模式正在镇赉县逐步推开。" 螃蟹可以消灭害虫、提供有机肥,而且本身也是高价值的水产品。" 镇赉县建平乡丽华家庭农场负责人毛印华向记者介绍,采用 " 稻蟹共养 " 模式后,每公顷稻田中,螃蟹可以提供有机肥超 6000 斤,土壤有机质含量增加 16%,每公顷增收可以达到 5000 元以上。
不仅如此,水田属于人工湿地,稻田排水还可以补充湿地,当地湿地面积不断扩大,加之生态化的 " 稻蟹共生 " 养殖模式,整个镇赉县的生态环境得到整体提升。曾经寂静的盐碱滩充满生机。" 看!那就是灰鹤。" 毛印华指着远处飞起的鸟群," 现在稻田里有许多泥鳅、鱼、青蛙等小动物,吸引灰鹤、苍鹭等大量迁徙鸟类在这歇脚,甚至还出现了捕食鸟类的狐狸。"
镇赉迎来大批白鹤
从 " 不毛之地 " 到 " 鱼米之乡 ",镇赉县持续推动盐碱地治理工作,以稻治碱、以稻致富,水稻种植面积已达到 155 万亩,产量达 100 万吨,水稻单产由 1983 年的亩产 300 公斤增加到当前的近 650 公斤,全县稻米年加工量在 40 万吨左右,产值达 20 亿元。
" 当好国家粮食稳产保供‘压舱石’,是东北的首要担当,也是我们镇赉县的首要担当。" 镇赉县委书记刘振兴说," 我们将继续练好‘内功’,做好水稻品种选育,强化农业保障,化解农民急难愁盼问题,打响‘沃野千里,镇赉大米’的品牌。"
来源:人民日报
编辑:王奇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