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人洞大墓,也有叫万人坑的,初听起来让人毛骨悚然。
万人洞大墓位于仁怀市主城区盐津街道三百梯村喇叭沟。万人洞原名巴水岩角硐 ( 同洞 ) ,洞的四面环山,洞下 200 米处便是四山的谷底,谷底有一个天然消洞,能消纳大山上流下的雨水。洞南不到一公里处,便是旧时连接商业码头茅台至县城中枢的要津三百梯路道,也是川盐入黔从茅台起岸运往贵州大部的主盐道。据说洞内较宽阔,有上下厅洞相连,经过八九个大堂和嶙峋的洞穴,可到达洞南端的出洞口窝凼。洞内有石钟乳、石牛、石马等栩栩如生的岩溶沉积物。这里在历史上到底发生了什么,无数条生命竟被集中葬于洞穴内。
▲万人洞洞口
2000 年 5 月,那时我在市文化部门工作,曾同文物管理所的几位专业工作者一道,前往万人洞大墓考察。2017 年 2 月,在三百梯村委的协助下,再次前往考察。好在万人洞墓门口还立有一张墓碑,墓碑的三分之二被泥土掩埋着。封筑的洞墓门,大约于 20 世纪 60 年代,被当地村民熬硝所打开,20 世纪 90 年代初,遵义医学院从白骨遍野的洞内,取走几大袋骨骸作人体标本,洞墓口因此而敞开。墓碑的露天部分碑文,已经风化得难以辨认。掏开墓碑掩埋的泥土," 义民大墓 " 四个大字耀然碑中,上起为 : 口口同治口衔授仁怀县正堂口何诠封 , 下款为 : 口口同治拾叁年季春月为甲子秋殉葬等立。同治十三年季春,即 1874 年甲戌岁的三月,甲子秋,应为 1864 年同治三年秋天。展开那段历史的画卷,在清政府统治下,各种社会矛盾不断激化,国内爆发了较大规模的太平天国运动,黔北一带不断爆发武装起义,仅仁怀境内就有杨隆喜组织的起义军,汪草登、谷二、谷三组织的黄号军,谭继虞组织的青号军,石洪明领导的白号军等多起。这些自发暴动的武装起义,各自为政,在与清军不断扑灭上反扑灭过程中,连年兵荒马乱、盗贼肆虐,给人民群众生产生活造成了巨大灾难,民不聊生。
据《仁怀县志》载 : 清同治三年 ( 1864 年 ) 六月八日,号军先遣队张泗、聂石辜率数十人攻城,得练目安邦云暗助,一举攻入西门,顿时喊声震地,火光冲天,全城大乱。新任知县刘汝佑率先开南门出逃。把总艾国定、典史潘腾芳与守城兵练也在北门争相夺路逃命。号军占领县署衙门,原任知县马钩未及逃脱,被捕杀毙 ( 后葬于城内葡萄井左下 150 米处的旧宅中,尊称马县长墓,墓随城墙拆毁而運没 ) 。艾国定逃出数里,闻听攻城号军仅数十人,乃召集溃败兵练复回夺城,行至龙井路口,被号军突袭堵击,并穷追艾国定于马桑坎杀掉。号军占领仁怀县城后,石洪明率部转援遵义号军,其他号军分据境内坛厂、长千山、大屯寺、白云寨、羊窝屯、黎民塘、后田、河沟洞、大竹坝、永安寺、二号弯、马桑坎、木厂洞。各部号军拥兵数百数千不等 , 不时攻打县内各地主团练所据的硐寨和碉堡。同治三年七月十一日,号军曹应隆部攻破穿硐,捕杀副贡汪克宪。八月,号军聂石辜部 , 烟熏城西十里的巴水岩脚硐,击破城东油槽沟硐。九月初,号军先后在鲁班、茅坝等地,攻破小水硐、遮口硐、沙坡硐、天生桥硐和木城寨。
▲三百梯村喇叭沟
同治三年八月号军聂石辜部烟熏岩脚硐,与义民大墓碑文之甲子秋殉葬内容相吻合,这段悲剧便发生在这里。据喇叭沟上了年纪的老人口口相传,其说法有二 : 一种是说号军进城,城内居民人人自危,需要找避难之所。当时一个传一个,说 " 长毛贼 " 来了 , 城内中枢的居民 , 商镇茅台的居民 , 以及喇叭沟一带毛姓、冯姓、黄姓、吴姓等居民数千人,带着贵重金银首饰进洞避难。号军攻洞时,用大量辣椒并拆下民房 ( 茅草屋 ) 点火,用七架风簸将烟雾灌进洞内熏,洞内人群高度缺氧窒息死亡。另一种是说毛家人惹的祸,毛家有一人较有武功,人称霸王,他说老虎屁股摸不得偏要摸,说号军运的粮草是抢了当地老百姓的。他带领人马拦腰截击号军运粮队,抢了号军粮草,杀死了运粮官,逃去的运粮军领来大队人马报复,用上述方法将避难人群熏死于洞内。以上说法到底哪一种较真实,亦或兼而有之。
毛氏家族自茅台镇至喇叭沟一带人口较多,这次大劫几乎被灭绝,只剩下一个十六岁的小青年毛焕章,他没有进洞避难,跑到一个山坡上躲避,他目睹死去众多本家亲人,唱着一首山谣 :" 钻洞洞的精,爬树树的怪,沿山走的还在。" 毛焕章把死去的毛氏家族的土地,全部集中拢来管理,后成为当地有名的毛家大户。吴家老祖公吴登榜,12 岁被这场浩劫前夕的一支部队抓去当兵,后逃离这支部队,流落在黄平县的一户农民家当帮工,主人见吴登榜忠诚老实,欲留其安家落业,此时的吴登榜已岁过 30 有余,执意回乡,回来后所有的亲人都没了,家也没了,土地也没了,只好搭建三角窝棚栖身。他靠着自己的勤奋,背煤进城筹钱,购土地修房子,重启家业,后人逐渐兴盛起来。冯家老祖公冯明昭,20 多岁同吴登榜一起被抓当兵,不久逃离回家,与吴氏家族有其同样命运。黄氏家族在喇叭沟也是重要的一支,有一人被称为黄大汉子的,当时患淋症未能举事反抗,也同众多族中人口葬身洞内。据守黄树庄的舒氏家族,其《舒氏家谱》诗句载 :" 邦祖落业黄树庄,怀城西郊获宏昌。难料同治号军火,舒族灭门洞中央。唯存映江林中躲 , 方有今日泽绵长。" 家谱记有 :" 清同治三年 ( 1864 年 ) , 农民起义号军攻破仁怀县城,人民为躲战乱,在三百梯石灰窑洞 ( 即巴水岩角洞 ) 中躲避,被号军用辣椒燃烧后,用风簸扇风,将洞内人全部熏死,舒姓人仅留下时年 12 岁的舒映江,因未跟上避难人群而另躲洞外密林中,幸免遇难。" 后娶妻生七子,抱养一子,共八子三女,使舒姓在黄树庄得以传承发展。
▲墓碑
万人洞的历史已经翻过了 150 多年,这里要深深感谢曾两任仁怀知县的何诠,是他为冤死的几千民众立碑封墓,给亡灵以莫大慰藉,为事件留下了珍贵的文物。倘若几千亡灵有知,今朝的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和谐稳定、国家强大兴盛,他们将会含笑于九泉。
陈再海
来源:酱香仁怀
编辑 邓文盈 /编审 李枫 / 签发 蒲谋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