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中药泡脚可以防病治病?
一、足乃精气之根
中医认为,人有四根:鼻、乳、耳、足,而足乃精气之根。古人将人之脚喻为树之根,民间也有 " 树枯根先竭,人老足先衰 " 之说。
二、历史悠久
中药足浴疗法源远流长,早在周代就有关于中药泡脚的文献记载。
三、足部为经络汇聚之处
《黄帝内经》记载:" 阴脉集于足下,而聚于足心,谓经脉之行;三经皆起于足。" 即足部是三条阴经的起点,也是三条阳经的终点。人体经络中主宰人体先天之本的脾经和后天之本的肾经皆起于足,此外,阴跷脉、阳跷脉、阴维脉、阳维脉亦皆起于足部,冲脉也有分支至足部,以加强与全身组织、器官的联系。中药泡脚能促进脚部血液循环、消除疲劳、疏通经络、调和阴阳、调节脏腑功能,从而达到养生乃至治病的目的。
02
冬季推荐哪些中药泡脚方?
一、安神助眠方
组方:首乌藤、郁金、合欢皮、香附、石菖蒲、酸枣仁各 50 克。
功效:疏肝解郁、养血安神,适用于焦虑失眠健忘人群。
二、风寒感冒方
组方:艾叶 30 克、生姜 30 克、葱白 20 克、紫苏 30 克、防风 20 克。
功效:温经散寒、祛风解表,适用于风寒感冒初期人群。
三、缓解足痛方
组方:透骨草 30 克、乳香 10 克、没药 10 克、鸡血藤 30 克、丹参 20 克。
功效:舒筋通络、活血止痛,适用于血瘀型足跟痛。
四、温阳散寒方
组成:艾叶 40g、生姜 40g、肉桂 20g、吴茱萸 30g。
功效:通经活络、温胃散寒止痛,适用于寒性胃痛,症见胃脘冷痛,遇热痛减,受冷后加重,苔薄等。
五、疲劳神经衰弱方
配方:生黄芪 30 克、川芎 20 克、夜交藤 30 克、杜仲 20 克、苏木 30 克。
功效:补气活血安神,适用于神疲乏力、下肢酸软、夜寐不安等情况的人群。
03
中药泡脚方应该怎么用?
一、如何选择足浴盆?
既然是泡脚,就要体现出一个 " 泡 " 字来。" 泡 " 在这里体现是,水要多,热量要够,时间要长。不能随便拿一个盆放点水就行。那样是起不到养生作用的,最多也就是洗脚,而不是泡脚。
足浴盆的选用可尽量高一点,使能泡到小腿 1/3 以上的部位。另外,中药泡脚最好选用木桶,一是比较容易保温,二是贴近自然。
二、如何选择水温?
泡脚的水温不宜过热或过凉,因为太冷易引起感冒等不适,太热会烫伤皮肤。
许多人觉得只要在自己的承受范围内,水温自然是越高越好,其实并不然。泡脚要求热而不烫,感受水温不要用手去测量,最好就是用脚去感受。
假如水温过高的话,脚上的血管容易过度扩张,体内血液更多地流向下肢,反而容易引起心、脑、肾等重要器官供血不足,对身体不利。
成年人的泡脚最佳水温在 38 ℃ ~43 ℃左右;儿童对温度极其敏感,老年人对温度感觉迟钝,二者泡脚的最佳水温在 35 ℃ ~40 ℃左右,并应当由家人先试水温,防止发生烫伤。
三、如何放中药?
将中药加水(或装入熬药袋),先浸泡半小时后煮沸转小火,熬 20~25 分钟即可倒出药液泡脚,每次 20~30 分钟为宜,身体微微出汗即可,药水量要没过踝关节,以达到踝关节上三寸(四横指高)的地方最好。每日 1 次,10 天为 1 个疗程。
04
用中药泡脚有哪些注意事项?
脚虽好,也不是人人适宜,使用时还需注意以下几点:
一、饭前饭后半小时不宜泡脚,泡脚最好选择在饭后一小时再进行。
二、由于中药具有一定的治疗疾病作用,一般建议在专业医生指导下进行中药泡脚,以免引起身体不适。
三、有脚部疾患的人群(如足部有炎症、外伤、皮肤溃破或烫伤者),或有血管相关性疾病(如有血栓、血管瘤、动脉闭塞等)的患者,均不宜泡脚,以免造成局部感染或加重病情。
四、糖尿病患者泡脚时要特别注意水温,可先让家人测测水温或自己用温度计来测量水温,水温控制在 38°C~40°C 为宜。
五、儿童的皮肤比较细嫩,不宜久泡,且泡脚时间过长,足底的韧带会变得松弛,不利于足弓的发育形成和维持,因此儿童的泡脚时间可缩短为 10 分钟。
六、妊娠期和经期女性应谨慎泡脚,尤其在使用中药足浴时,一定在医生的指导下方可使用。
七、泡脚时以微微出汗即可,不要大汗,泡脚后建议喝杯温水补充水分。
来源 /CCTV 生活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